今天在建构区,俊宸和佳鑫等幼儿一起搭建“市民公园”。他们选择了木质积木作为主要材料,其他两名幼儿偶尔参与搬运和辅助摆放。俊宸首先提出想法:“我们要搭一个有桥和滑梯的公园!”佳鑫立刻响应:“对!还要有长椅,让人休息。”两人迅速分工,俊宸负责搭建“入口拱桥”,佳鑫则用长条形积木排列“步行道”。
俊宸一边叠高积木作桥墩,一边提醒佳鑫:“你的路要弯一点,不然太短了!”佳鑫调整了积木走向,但发现长度不够,转头对同伴说:“帮我拿几块长方形的(积木)!”另一名幼儿递来材料后,佳鑫笑着说:“谢谢!这样就能通到花园了!”
佳鑫想用三角形积木搭凉亭顶,但俊宸坚持用平板积木:“这样才像真的!”佳鑫皱眉试了两次后,发现三角形不稳,最终采纳建议:“好吧,你的更好。”俊宸拍拍他肩膀:“下次用三角形的当滑梯!”矛盾通过协商自然化解。
俊宸和佳鑫在搭建过程中展现了互补型合作模式。俊宸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主导意识,负责整体结构的搭建(如桥墩、凉亭),而佳鑫更注重细节和功能补充(如步行道、长椅)。两人通过分工—调整—整合的流程完成项目,例如当佳鑫的“步行道”长度不足时,俊宸提出建议,佳鑫则通过求助同伴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在意见分歧时(如凉亭顶的设计)能通过试错与妥协达成一致。俊宸的坚持基于实用性(“这样才像真的”),佳鑫则通过实践验证后接纳同伴意见,说明他们已初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讲评时,请俊宸和佳鑫向全班描述搭建过程,重点说明“最满意的部分是什么”。鼓励幼儿在搭建中增加细节(如用纸板制作标识、用瓶盖当喷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