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1班学习故事:建构小达人(25-26上)

作者: 时间:2025-10-20 点击数:

尧尧和两个同伴坐在建构区的地垫上,面前散落着长短不一的卡普乐积木。尧尧拿起一张图示卡片,眼睛盯着卡片看了约10秒,然后指着卡片对旁边的钦钦说:“你看,大船的身体是长方形的,我们先搭下面的底吧。”说完,她从积木堆里拿起四根长条积木,将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钦钦拿起一块短积木放在框架中间,尧尧摇摇头:“不对不对,这个要长的才行,短的会掉下去。”她拿起一块长积木替换掉短积木,并用手按了按积木的连接处。

这时,旁边的钦钦拿起两根长条积木搭在框架上,形成一个“人”字形。尧尧拍了下手:“哇,你搭的是船帆吗?可是图示上的船帆是三角形的呀。”钦钦低头看了看图示,又看了看自己的积木,把“人”字形积木拆下来,重新拼了一个三角形。尧尧拿起一块长积木竖着放在船身中间,对两个同伴说:“这个是桅杆,我们把船帆装上去吧。”钦钦踮起脚尖把三角形积木举到尧尧手边,尧尧将其固定在桅杆上。

   通过本次观察,我发现尧尧并非简单“复制”图示内容,而是将图示作为探索的“脚手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建构策略。例如,他虽指出同伴的“人”字形船帆与图示不符,但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同伴观察图示进行改进,这表明大班幼儿已具备“参考—质疑—创新”的学习链条。以往我可能更关注幼儿是否“按图完成”,而忽略了他们在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性调整。未来需更加重视幼儿的探索过程,将“是否主动解决问题”“是否与同伴有效互动”作为评价重点,而非仅关注建构结果的相似度。

本次活动仅提供了一张完整的大船图示,导致尧尧和同伴在细节建构(如积木连接方式)时出现分歧。反思后发现,环境材料的支持不够充分。未来可在建构区增设“积木建构工具包”,包含不同难度的图示卡(步骤图、细节图)、积木组合范例照片等。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