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珩从框里拿出积木一块一块叠高放了起来。
老师指指分类盒上的标记“你认识这两个标记吗?”
珩珩看看标记,看看老师,摇了摇头。
“你看这个小人把手、脚伸的长长的,大大的。”老师边说边指着“大”的标记。
“再看看这个小人,把手和脚都缩在了一起。”老师边说边指着“小”的标记。
“我知道了!”珩珩笑眯眯地说。
“那你看看哪个大哪个小,把这些积木分分类。”老师说。
珩珩从框里拿起了积木,把最大的放在“大”的标记框里,把小的积木放在“小”的标记框里。
他自发地进行“叠高”游戏。这表明他正处于空间敏感期,对物体的物理属性和空间关系(如平衡、高度)有着天然的兴趣;当老师引入“大”和“小”的抽象标记时,他一开始是困惑的(“看了看,摇了摇头”)。他需要将具体的积木大小与抽象的图像符号联系起来。他不仅能理解概念,还能立刻应用。他“拿起积木…分类”的行为表明他真正内化了“按大小分类”的规则,并能执行分类任务。他从一个无意识的建构游戏,转向了一个有目的、有规则的认知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