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工作计划(25~26上)

《全资源整合理念下“童创”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5-2026学年第学期课题计划

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镇洋幼儿园课题组

上一学期已完成园内外全资源初步梳理、3 个分年龄段 “童创” 活动样本及幼儿创造表现案例集的基础积累,搭建了课题研究框架。但结合实践反馈,核心待优化点集中在园内沙池、小池塘等户外场地资源:利用率低、活动形式单一,未形成与“童创”课程深度匹配的系列活动。因此,本学期核心目标聚焦“沙池、小池塘资源深度挖掘与利用”主线,通过重构两大场地的分龄“童创”课程体系,同时优化教师场地资源整合与课程设计能力,完善课题全资源利用体系,为后续课程体系构建与资源辐射奠定实践基础。

一、研究方法

延续课题核心研究逻辑,紧扣 “沙池、小池塘资源挖掘与‘童创’课程实践” 重点,细化研究路径,确保研究科学贴合幼儿教育实际:

行动研究法:以沙池、小池塘分龄童创活动为核心载体,遵循方案设计——班级试实施——问题收集(如资源适配性、幼儿参与度——集体研讨——优化迭代闭环,针对场地活动创意不足、资源功能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动态调整活动流程与资源投放方式,提升场地资源利用实效

观察法:核心方法,使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儿童行为。

分析法:通过对儿童在活动中创造力表现的分析,解读其在资源中是否得到发展,为课题后续的实施与活动提供参考。

案例研究法:重点跟踪记录幼儿在两大场地活动及家长进班活动中的创造行为分析不同资源对幼儿动手操作、想象表达、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作用。

经验总结法:梳理沙池与小池塘可利用的资源与实施的具体策略,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

本学期重点工作

⒈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加强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结合以往的课题开展反思、学习活动与核心概念的关系。

以年级组为单位,梳理上学期沙池、小池塘活动案例,分析“全资源整合”中场地资源的核心地位,找出场地资源利用的不足提出“以场地为核心”的改进方向。

⒊通过对沙池、小池塘的科学概念梳理,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重新研讨与整合两个区域的“童创”课程。

通过对沙水区的课程优化,进一步关注儿童在“童创”课程中的能力发展。

通过班级群发布 “家长进班活动”,收集家长职业、可提供的资源及活动参与时间,结合沙池、小池塘活动主题,形成“场地+家长的有效联动

更新课题 “全资源清单”,新增 “沙池资源”“小池塘资源” 模块,记录工具类型、活动形式等。

三、有序制定计划,呈现物化成果

⒈做好计划有序实施

活动主题

所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形式与内容

9月

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针对课题研究困境,梳理本学期课题研究重点。

集体研讨

10

当下课程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核心经验与典型表现梳理

解决目前课程中科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梳理核心经验与典型表现。

分组探讨、集体交流

11

当下课程中的资源与童创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改进并实施

集体交流

12

课例研讨

关注资源与童创课程之间的关系,以资源为载体,探索不同形式下童创课程的实施

课例展示、分组探讨、集体交流

1

课题阶段研究成效分享

关注本学期课题研究成效,互相分享,凝练观点

个别分享、集体交流


⒉阶段物化成果

⒈沙池、小池塘资源清单及“童创”活动指南含两大场地的工具投放以及分龄系列活动方案

⒉幼儿“童创”表现案例集:将活动中收集的照片、视频、案例等形成案例集。


2025-9-30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