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研究
- (已结题)太仓市“十三五”微型课题——中班“微型社区”构建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 (已结题)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儿童哲学视角下生命教育园本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
- (已结题)太仓教育科研项目——儿童哲学视角下生命教育活动开发的实践研究
- 校级课题
-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儿童哲学视阈下“童见 童享 童创”生命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儿童“自然生态圈”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全资源整合理念下“童创”课程的实践研究
- 太仓市2023年度微型课题——儿童哲学视阈下“看见我们”话题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太仓市2023年度微型课题——基于证据的中班建构区活动材料有效投放的实践研究
3月学习资料: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谭 婕
【摘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审美意识的建立,以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儿童艺术技能技巧的提高,极少注重艺术给儿童带来的内隐价值,尤其是在评价儿童艺术教育之时。本文基于生命哲学思潮,简要剖析了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评价存在的误区,并从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三方面来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求促进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哲学;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生命哲学兴起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方社会陷入动荡时,思想界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抽象原则以及经验主义的感性事实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持有怀疑,因此一种试图以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世间万物,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哲学思潮诞生了。生命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尔泰、齐美尔和柏格森。狄尔泰持有生命本体论,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种活力的流动,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是“生命”的外化,是表现生命的工具,是个人主观心理体验的产物。齐美尔提倡生命是研究一切现实问题和价值问题的出发点。柏格森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进一步生物学化,他认为生命冲动和生命进化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生命是一种超物质的现象。
2 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评价存在的误区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对儿童进行评价,不是对他们进行测量,更不是对他们的发展进行说明或“打扮”,而是以儿童当下的发展为基点,为其下阶段的发展规划方向。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进行评价时,往往以等级评定或技能比赛的结果作为艺术教育效果评定的唯一标准,时常漠视艺术教育带给个体发展的内在生命价值。
2.1 强调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儿童的生命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的,具有其各自的生理特征、需要、兴趣、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因此,人的个体生命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复的、自我的。许多人在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评价时,往往将所有的儿童都置于统一的标准之下,以“一刀切”的形式来评价儿童在艺术方面取得的进步。且不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孩子对艺术的表现更是如此,如若单纯的以技巧的好与不好以及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儿童艺术教育的标准,孩子的创造性、对于艺术的兴趣无形之中被抹掉,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生命个性展现的。
2.2 强调艺术技能的提高,忽视内在情感的变化
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关注点都在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儿童在艺术表现的创造性方面视而不见。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学习艺术是在规定的要求下完成枯燥而重复的练习,机械化地习得艺术知识技能。练歌成了单纯化的发声练习;练舞成了枯燥的肌腱训练;练琴成了反复的指法训练。儿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提升是量的简单累加,其想象力、好奇心等内在个性的发展被忽视,教师和家长都重“知识”、“技艺”,而轻“情感”、“意志”,更是忽视艺术给孩子精神素养上的熏陶。
2.3 强调教师的主导评价,忽视儿童的自我评价
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过于重视评价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儿童的自我评价。儿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只是主导者,是孩子习得知识的引导者,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尤其如此。反观我们当前的艺术教育,孩子像是一件物品一样被他人判定价值,教师一般习惯于代替儿童说好或者不行,行或者不行,明白或者不明白,有困难或者没有困难。不难发现,只有给予机会,并予以适当引导,儿童能够逐步学会自我评价。自主性犹如机器一般,不常使用便会慢慢消退,儿童自我评价,对自己学习艺术的过程进行审视,不仅能促进其自主性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儿童个体的生命特性来进行艺术教育的创新。
3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生命化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生命化的教育教会受教育者去重视一个人的生命,关爱生命的内在,与生命化教育相对的功利化教育使得个体内在生命在传统思维定势以及固定模式下失去其本真。
3.1 评价内容的改进
首先,在评价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时参考的内容要重视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真正的艺术教育是重视个体的审美体验以及内心的感受,儿童对于艺术的感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不仅要考察儿童对于艺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儿童能否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我。
其次,要关注儿童艺术学习过程之中内心情感的变化。生命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评价时,要从注重其艺术技能技巧的提升转变到关注其内心思维情感的变化。《指南》中提出,艺术教育要促进幼儿更好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儿童艺术教育是育人为本的教育,重视发现人的价值,培养人的情感,因此我们需要把是否创设艺术情境、是否激发学习情绪、是否把握健康情调、是否培养高尚情操列入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再次,要重视儿童的自我评价。儿童是艺术教育的主体,是艺术教育的中心,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只是引导者。生命哲学论者提出生命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一种活力的流动,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不过是“生命”的外化,是表现生命现象的工具,是个人主观心理体验的产物。若儿童对自身的发展没有深刻的了解,其个体的发展就只能是接受式、被动式的进行。
3.2 评价标准的创新
评价标准是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外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不能仅以技能的提高作为唯一,还应顾及儿童艺术素养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发展,评价标准应该是开放式的、顾及儿童的生命特性及身心发展规律的一套体系。除了要制定教师评价儿童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体系外,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幼儿不断发展自我评价标准体系。生命哲学提倡通过直觉的方法,即一种超理性的内心体验,从生命本身去把握生命内涵。因此,儿童通过直觉感知对自己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从而促进其培养美感、丰富想象力以及发展创造力、欣赏力。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自己的各种看法,但更需要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各自的看法。比如儿童在集体唱歌时只顾自己乱喊乱叫,教师可以将叫声录下来播放给孩子听请他们讨论是否喜欢这样的声音。如果下面没有声音了,可以再录音再播放,直到孩子们找到他们自己满意的声音为止。
3.3 评价方法的整合
每个儿童看世界的眼光截然不同,每个儿童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儿童对外界的感受及内心的表达千差万别,因此单一泛化的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儿童艺术教育。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质性评价、定性评价等。儿童艺术教育评价应该是整合多种方式的综合评价:其一:相对评价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地区、民族、所有制和个体发展水平上都有所差距,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难免造成评价“一刀切”的现象,使用相对评价法,根据个体、地区等一些差异来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其二:师生结合法。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主体不单单是教师,儿童的自我评价也能更好地培养其自主性。儿童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儿童的自评以及他们之间的互评,可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其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其三:评语激励法。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评价既不能以分数来评定,也不能光靠等级来断定其发展水平,而应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给予言语评价,旨在鼓励孩子。教育是人的活动,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非理性力量(包括情感、态度、意志、生命力等),对孩子实施评语激励法也能更好地促进其非理性力量的发展。
4 结语
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生命化转向以关注儿童生命内涵为艺术教育的内核,也是对艺术教育更高的价值追求,它是艺术教育在其本体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基础上的进一步超越,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使儿童艺术教育迈向“人性化”的一个重要阶梯。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有其发展个性,在学习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时,评价方式也应考虑到其身心特点。因此,基于生命哲学,儿童艺术教育评价仍需一系列的变革,这既包括艺术教育评价内容的改进,也包括评价体系的创新,还涵盖了评价方法的多元式整合。这一系统过程需要众多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不仅从理论研究上面探讨,更要落实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中,力求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在艺术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82-218.
[2] 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3-8.
[3] 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4] 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5] 刘亚红. 对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思考 [J].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71-72.
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