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学习资料:在自然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

在自然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

奉贤区民办九华田田幼儿园

“深度学习”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通过“分析、理解、决策和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的方式。结合以上概念界定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的深度学习主要是一种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自主探究,将新旧知识加以融合与迁移运用,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系的主动学习方式。

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探究可能和真实的问题情境,便于幼儿从中发现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并在观察自然现象与探究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为此,我们尝试寻找在自然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一、走进自然,寻找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大自然充满了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是幼儿探究与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支特幼儿在与自然的充分互动中找到感兴趣的探究问题,由此引发深度学习。

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幼儿园的户外草地上野草丛生。我们放弃了除草、修剪的常规做法,决定保留原貌,让幼儿来园后自主地发现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变化。当看到繁茂的野草时,幼儿在惊叹野草生命力顽强之余,最想做的就是进入草丛一探究竟。在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涂防蚊液、防晒霜)后,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草丛,进行自然探究活动(图1)。“小草到底有多高”“有哪些野花和野草”“草丛中有哪些昆虫”“我们可以在草从中玩什么”“野草会一直长高吗”……幼儿在观察与发现中逐渐产生好奇,并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答案。

“问题”是引发学习的重要因素。面对大自然,幼儿产生了诸多好奇,并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营造宽松、开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充分讨论、思考和尝试,确定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聚焦问题,展开持续且深入的学习。

二、开展项目式学习,推动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

幼儿深度学习并非强调学习的“难度”,而是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以及学习方法使用的灵活性和整合性。它与重视个体在主动探索现实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项目式学习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此,当幼儿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展开深入的探究与学习。

比如,大一班的幼儿围绕“小草到底有多高”“有哪些野花和野草”“草从中有哪些昆虫”这些问题,通过自由结对的方式分别组建了“小草测量家”“花草收集家”“昆虫搜索队”三个项目小组进行探究。

小草测量家:为了测量野草的高度,幼儿尝试了许多测量方式,如用积木测量、用管道测量、用巷尺测量、用长绳(或丝带)测量(图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題:“这些小草弯弯的,积木没法弯折,我没办法用积木测量了”“这棵小草太高了,卷尺不够长”……之后,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尝试解决问題。比如,针对“积木不能用于测量齊弯的小草”这一问題,幼儿改用卷尺、彩带等柔软的工具进行测量;面对“巷尺不够长” 的问题,幼儿尝试用记号笔将小草“分成”若干部分,再用卷尺分段测量,然后将测量的數据相加。最终,幼儿发现“卷尺登加法”是比较好用的测量方法,并通过该方法找到了最商的小草。

花草收集家:经过小组讨论,幼儿决定来集野花、野草,对其进行分类、晾千,再制作成介绍各种花草的标本集。在救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使用剪花剪来集野花和野草(图了),再利用识花软件了解各种花草的名称和习性,并分类装入来集袋。之后,通过阅读相关因书、上网查阅资料,幼儿掌握了制作标本的简易步骤一—给叶片和花辦分别铺上几层吸水纸,用标本夹夹住,在通风处晾干,每天按时更换吸水纸。最后,在救师的协助下,幼儿将制作好的花草标本塑封,张贴在空白纸张上,并附上相应的因文介绍,装订成花草标本集。

昆虫搜索队:幼儿通过咨询家长、查阅资料、求助数师,弄清了搜索昆虫的注意事项——不能用手触碰,于是准备了捕捉和观察昆虫的工具,如捕虫网、昆虫收集袋、昆虫盒、昆虫瓶、放大镜等,然后自选工具搜索和探究昆虫。活动中,幼儿在救师的帮助下,将捕荻的品虫装人品虫盒或昆虫瓶,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图 4),记录观察结果。“这些民虫有什么不同?”幼儿又自发上网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了昆虫的种类及习性,并对捕捉到的民虫进行分类,如双翅目(果蠅入膜翅日(蜜蜂、蚂蚁)、鞘翅目(七星鬆出、天牛入鲜翅目(蝴蝶、飞蛾)、直翅目(蚱蜢、蟋蜱人蜻蜓目(蜻蜓)。之后,他们又在数师的支持下,将昆虫装入不同的昆虫瓶,贴上有关名称、习性、特点的标签,筹备一个“昆虫展”。

在项目小组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同伴协商与合作、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重新组织、建构自己的经验,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值得关注的是,幼儿的深度学习不只是为了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更需强调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及对不断萌发的新问题的持续探究。比如,在團绕野草展开的自然探究中,大一班的幼儿产生了新的思考:“野草到底要不要拔?”对此,有的幼儿认为“要拔掉野草,因为它们阻碍了我们的户外活动”,有的幼儿则认为“不要拔掉野草,我们喜欢在草丛里玩”,还有的幼儿表示 “应该听一听更多人的想法,再做决定”。在新问题的推动下,幼儿展开了新一轮的学习。

三、关注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幼儿提升多种能力

深度学习既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要培养幼儿敏锐的感受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幼儿认知经验的发展外,还要关注幼儿思维、社会性与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提升幼儿的多种能力。

借助可视化思维工具,促幼儿抽象思维发展

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思维导图,对探究过程和经验进行分析与反思,梳理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积累学习经验的同时初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小草测量家项目小组探究中,教师引1导大一班的幼儿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图5),对测量工具及其用途进行分类整理,如积木、管道可用于测量直直的或矮小的野草,卷尺、长绳、彩带可用于测量弯弯的且较高大的野草。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了经验,逐渐找到了适用于不同问题情境的策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引发同伴互动,支持幼儿

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深度学习不应只关注幼儿认知经验的积累,还应关照幼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人的想法,通过换位思考、比较分析、实践尝试来实现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比如,针对"野草到底要不要拔”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大一班的幼儿与来自不同年级、班级的幼儿展开对话,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小班的弟弟妹妹表示 “很想进草丛去看一看,但野草太高了,害怕里面有‘怪物’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也提出 “野草太乱了,在里面活动很容易受伤”。综合大家的意见,大一班的幼儿最终决定“拔除高大、杂乱的野草”,由此开启了拔草行动。通过与同伴的对话与交流,幼儿能感受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促发积极的行动,增强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

我们认为,幼儿的深度学习不仅强调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还关注学习内容的整合性和全面性,能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借助项目式学习、思维导图、同伴互动,进行自我发现、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持续、深入且全面的学习和发展。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