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课题活动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儿童“自然生态圈”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立项

立项编号

N2023005

出席对象

课题核心组成员

地点

6班活动室

时间

2025618

研究主题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课程实施案例分享活动

所要解决问题

⒈案例分享

⒉案例研讨

研究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

 

 

 

 

 

 

一、主持人发言

沈:各位老师大家的小专题活动都已经开展完了,本次我们主要分享班级开展的小专题内容,思考如何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应用多元智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班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案例分享

⒈小2班课程故事:你好,小池塘

⑴初遇,小池塘

⑵小鱼搬新家

⑶再次消失的小鱼

⑷与小鱼的重逢

⒉小3班课程故事:花花世界

⑴寻:哪里有花

⑵探

⑶玩 镜头一:油菜花创作镜头二:花相框镜头三:花瓣创意作品镜头四:保鲜袋印花

⒊小5班课程故事:到有风的地方去

课程缘起

⑵寻风之迹

①风在哪里②捕风行动

⑶探风之秘

①风的声音②风的味道③风的语言

⑷享风之乐

①带报纸飞②吹泡泡

⒋中6班课程故事:根的探秘之旅

课程起源

初识根的奥秘

户外探索:寻找大自然中的根

解密根的神奇作用

⒌大2班课程故事:小小园丁——土豆种植记

⑴起源

⑵种植初体验

①种什么②怎么种③拔草、翻地④土豆发芽了⑤发芽土豆作用大⑥切土豆⑦我们来种植⑧如何照顾

⑶土豆不发芽

①我的观察②怎么做③发芽了

⑷再种植

⑸浇水器

①泥土干干的②设计浇水器

⑹土豆叶子发黄了

①我的猜测②怎么办

三、结合小专题谈谈多元智能在活动中的运用

   ⒈小2班:你好,小池塘

蓝:“你好,小池塘”课程源于孩子们敏锐的自然观察智能——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小鱼消失,并对池塘环境变化产生强烈好奇。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展现了语言智能,用充满童趣的比喻表达观察:“水草是小鱼的被子”、“小蝌蚪的滑梯”,并围绕“小鱼消失之谜”进行热烈讨论和推理猜测,体现了初步的逻辑——数理智能。同时,他们对小鱼安危的担忧“会不会被猫猫吃掉了?”和重逢的喜悦“小鱼有新家了!它们一定很开心!”流露出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内省智能和情感共鸣与分享的人际交往智能。

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层面,他们运用身体——动觉智能进行实地操作:合作捞树枝、小心翼翼转移小鱼、费力连接水管并压水;在工具使用和空间调整中展现了出色的空间智能。面对引水难题时,妍妍提出创新性连接方案,同伴们不断试错调整,这深刻体现了逻辑——数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最终,他们不仅改善了池塘环境,更在成功引水、见证小鱼成长的过程中,强化了内省智能,印证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小池塘成为多元智能自然生长的鲜活课堂。

    ⒉小3班《花花世界》

吴:我们班的“花花世界”课程生动展现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孩子们在寻花过程中,敏锐地察觉不同花色、花形及位置,体现了强烈的自然观察智能;他们用“像一串小铃铛”、“花香迷宫”等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述发现,凸显了语言智能的丰富表达。持续观察海棠与樱花时,对比树干“胖瘦”、花苞颜色变化与花瓣差异,运用了逻辑——数理智能进行比较分析;而触摸树皮的粗糙感、拓印花瓣的肌理、调配花瓣色素水,则充分调动了身体——动觉智能的感官体验。

    ⒊小5班《到有风的地方去》

雪:我们的课程主要引导幼儿运用多元智能感知无形的风。孩子们通过自然观察智能敏锐捕捉风的可视化踪迹——飘扬的国旗、荡漾的池水、摇摆的枝叶和飞舞的彩带,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在“捕风行动”中,他们奔跑挥网、感受网兜鼓起,充分运用身体——动觉智能体验风的力量与存在。探索“风的声音”与“风的味道”时,幼儿调动音乐智能分辨风铃的叮咚、树叶的沙沙,并运用语言智能生动描述“风姐姐来玩了”“风把花香送到远方”,将感官体验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表达。

    ⒋中6班《根的探秘之旅》

何:我们的课程通过多维度活动激活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在观察直根与须根时,孩子们运用自然观察智能敏锐捕捉胡萝卜粗根与大蒜须根的形态差异,并用像老爷爷胡子、像章鱼腿等比喻展现生动的语言智能;户外寻根环节中,他们挖掘蒲公英、触摸树根凸起,调动身体——动觉智能感知根的物理特性,他们在探究根系与环境关系时,发现根缠石块生长等现象时则体现初步的逻辑——数理智能。实验环节尤为突出:芹菜吸水变色验证根的水分输送功能,解剖红薯理解根的储藏作用,水土流失对比实验揭示根的固土价值——这些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具象认知的过程,深化了逻辑推理与自然探索能力的融合。

   ⒌大2班《小小园丁——土豆种植记》

燕:土豆种植课程深度唤醒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孩子们通过自然观察智能敏锐捕捉生命现象细节,从区分土豆叶与杂草的形态差异,再到诊断叶子发黄的多种诱因,体现对植物特性的深度洞察。语言智能贯穿于民主讨论种植计划、集体辩论土豆不发芽的原因以及生动比喻根系特征等过程。在翻土拔草、切块播种等实操中,身体动觉智能得到充分锻炼。

四、交流

沈:在开展的种植活动中,幼儿用多感官观察土豆发芽、叶片生长等变化,用图画或符号记录生长过程,在种植、浇水等活动中发展了幼儿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在参与小组讨论种植问题中,提升幼儿表达能力等,由此可见幼儿在活动中多元智能得到了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创设条件,鼓励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大胆表达,关注幼儿的兴趣及需要。

雪:结合幼儿认知特点,从自然环境中挖掘多元学习场景,通过多样化活动激活不同智能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幼儿的智能优势不同。自然课程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天气、季节变化等为载体,天然具备多元探索维度,可针对性设计活动激发不同智能。

何:引导幼儿描述自然现象锻炼语言智能;通过数落叶等融入数学概念发展逻辑智能;用自然材料搭建培养空间智能;小组观察任务提升人际智能;开展自然观察活动增强自然观察智能等,同时兼顾幼儿个体差异进行引导。

吴:在关于花的课程故事中,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和小动物活动,激发儿童的自然观察力与逻辑思维;鼓励孩子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生态圈的理解,发展空间智能与艺术智能;组织合作探讨与角色扮演,引导儿童进行语言表达与人际互动,提升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同时结合音乐、肢体律动等元素,让孩子在愉快的感官体验中全面发展。

蓝:从多维度设计活动。语言智能方面,组织幼儿分享观察自然的发现与感受,鼓励讲述自然故事;逻辑——数学智能上,引导幼儿统计植物生长天数、分类收集的树叶。肢体——动觉智能通过自然探索中的徒步、采摘等活动发展;音乐——节奏智能可让幼儿倾听自然声音,尝试用乐器模仿风声、雨声创作节奏。还可开展小组合作的自然艺术创作,激发人际智能;让幼儿在自然中反思自身感受,发展内省智能,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对五个“自然生态圈”活动的深度研讨,课题组老师们对于在“自然生态圈”中开展活动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教师应敏锐捕捉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通过语言、行动等观察幼儿在“自然生态圈”中的活动,了解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的兴趣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想,大胆进行探索,与同伴合作一起在“自然生态圈”中进行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教师也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物化成果

各班课程故事文档及PPT

 

2025年618日,《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儿童“自然生态圈”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核心组成员齐聚中6班活动室,活动由沈燕老师主持,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课程实施案例分享活动”。本次研讨涉及多个班级的自然生态课程案例,旨在分享成功经验,反思优化路径,并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

2班《你好,小池塘》、小3班《花花世界》、小5班《到有风的地方去》、中6班《根的探秘之旅》和大2班《小小园丁——土豆种植记》五个课程案例的分享,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生态活动激活孩子们的多元智能发展。研讨中老师们结合自己开展的活动发表了很多的想法,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引导和留白支持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探究能力。结合幼儿认知特点,通过多样化活动激活不同智能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不仅为课题组的老师们班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自然生态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随着这些活动的深入和推广,相信能够对未来课题组老师们的多元智能理论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