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课题活动

2025327日下午13:30~16:00,太仓市生态教育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成员在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镇洋幼儿园多功能厅开展第次共同体活动,本次活动由王怀兰老师主持。

活动开始,由课题主持人沈燕老师介绍了课题近阶段研究情况及学期计划,明确了本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接着李雪老师围绕课题核心概念介绍本次课例的来源、环节及价值;随后徐吕蓝老师结合课例介绍文献及量表;之后成员们观摩了李雪老师组织的班科学活动《风来喽》。课题协作组成员们分A组、B组针对本次集体活动结合量表进行了分组研讨,研讨后老师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张雪老师、王怀兰老师也对课题活动开展和组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本次活动课题组成员对于课题后续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提升了课题研究的质量,拓宽了课题组成员们的视野,为后续的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儿童“自然生态圈”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立项

立项编号

N2023005

出席对象

共同体学校成员、课题主持人、核心组成员2-3名

地点

多功能厅

时间

2025327

研究主题

生态教育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

所要解决问题

自然资源“风”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教育转化路径研究

基于“风”主题活动的幼儿多元智能发展评价体系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一、主持人流程介绍

今天我们的生态教育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活动流程如下:课题成员汇报课题基本情况及研究近况、理论文献学习及观察量表解读、观摩小班科学活动《风来喽》、交流及研讨、研训员指导与总结。

二、课题基本情况及近况

⒈课题基本情况

⑴课题概念界定

⑵课题研究目标

⑶课题研究内容

⒉课题研究进展

⑴“自然生态圈”中的“三个圈”内涵认识

⑵四大“自然”策略

⒊课题研究成果

⒋近阶段研究计划

三、小班科学《风来喽》》课程介绍

    ⒈活动来源

在户外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感受到了风吹在脸上的阵阵凉意,看见风铃被吹起,发出叮铃铃好听的声音……

    ⒉设计意图

    本活动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核心目标为指引,紧扣“兴趣驱动、体验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托多元智能理论框架,在幼儿园自然生态圈中构建沉浸式探究场景。活动以“风”为自然媒介,通过“感官唤醒——现象解密——创意发现”三阶路径,将幼儿对风的天然好奇转化为深度学习契机。

四、文献学习及观察量表解读

A活动设计对幼儿自然素养的发展

A1探索自然,拓宽幼儿认知视野

A2亲近自然,培养幼儿情感观念

B幼儿科学素养的表现与发展

B1链接幼儿生活经验,发展幼儿逻辑思维

B2积极参与活动,发展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B3会使用简单工具,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四、观摩小班科学活动《风来喽》及交流研讨

A组:

⒈该活动课例是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主题的,依托了自然资源风来开展。指标清晰,从理论文献当中提炼而来。结合理论解读,分层设计较为清晰。

⒉课程来源于幼儿的发现和问题,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天性。创设了游戏情境,在探索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潜能充分开发。

⒊把抽象的风比喻成了风姐姐的舞蹈,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让小班幼儿去理解风的特征,拓展了幼儿对风认知的经验。活动设计中,包含感受风、表现风、发现风、玩风等环节。教师可以带幼儿在前期先去户外丰富一下感受风的经验,可以在户外看到柳枝飘动、丝带晃动、水纹波动等。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其实幼儿跑动起来也可以形成风。在户外进行自由游戏和体验后,能够更加丰富幼儿的感知和经验。环节通过声音感受风的强度,在户外环节,教师可以先根据材料进行分组,请幼儿先围成圈坐下来感受风。材料分好组后再请幼儿进行自由探索,让整个探索过程更加有秩序。

⒋在户外,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探究,但大部分是视觉和听觉,教师提供的各个材料有观察特性,如风铃有声音,但是触觉上面的特性比较少,教师可以请幼儿先摸一摸,来感受触觉上的奇妙,丰富幼儿的体验。活动教具丰富,有丝巾、丝带、风车、风铃。但是风的大小会影响对材料的作用,如风较小,吹不响风铃,但是风也来了,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去分辨不同的现象和原因。

B组:

⒈课题与主题活动间关系

⑴主题范围太广,促进幼儿何种能力发展?小班以感受为主,喜欢某种科学现象。

⑵探究的点比较简单、零散,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些简单。

⑶概念性问题:风的声音与风铃的声音有所区别

⒉活动环节设计

⑴活动前两个环节可以作为前期经验铺垫,可以多感官地感受风,增加线条图示表示风的特征。

⑵前期肢体动作感受风力大小偏向艺术领域(环节前置)与后续环节衔接不大。感受风来没来比较简单,可以增加对于户外风大、风小的体验感受。在前期探索中引导幼儿去关注风与自然物间的关系。

⑶材料前期分小组选择,对于风的探究有些简单(只有手里拿的,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悬挂、固定,控制变量,物体轻重 )。

⑷探索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次探究不足以让幼儿充分地探索和发现。

五、研训员指导与总结

张雪老师:教学活动的三个环节名字的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探究风的特点。量表的介绍紧密结合了文献,非常清晰和有逻辑。执教老师选取小班孩子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

活动的主题不太合适。聚焦于风这一自然现象,用多元智能的视角来开展过于大和宽泛了。小班幼儿在探究自然生态圈时,适合用直观感受的方式去探究自然资源。建议改为“基于多感官体验的小班幼儿自然体验的实施策略”。以自然生态圈为研究内容,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各个设计环节中,并结合五大领域的关键经验发展目标。

教学目标层次较浅,活动课需要有个整体的框架。每一节课需要提供一张整体设计的流程,如关于这个主题的前期经验铺垫,分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去实行。教师需要思考本次研究课例在整体框架中处于什么位置。三个环节间的经验培养要有递进关系,幼儿经验要呈现螺旋性的上升。

这节课的很多活动可以进行前置,很多经验可以在前期活动中让孩子们去感受和积累。教师还可以提前搜寻好风的绘本,让孩子们通过生动的插图、故事去理解大自然的风。有一些现象离孩子们比较远,可以有更多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的经验更上一层。围绕多元智能,可以设计数学智能方面,如对风的大小进行排序;身体动觉智能方面,包括奔跑、游戏等;音乐智能如风的音乐等;自然认知智能方面,可以探究风对自然圈内其他事物的影响和关系等。

 

⒈课例活动可以从研究主题框架中形成,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和深入性地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⒉后续研究需要着重于“自然生态圈”,厘清内涵,整理适合幼儿的自然生态圈探索活动,并融入多元智能理论策略设计和组织活动。

⒊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用直观感受式的探究方法。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前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物化成果

小班科学活动《风来喽》课例,小班科学活动《风来喽》观察量表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