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研究
- (已结题)太仓市“十三五”微型课题——中班“微型社区”构建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 (已结题)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儿童哲学视角下生命教育园本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
- (已结题)太仓教育科研项目——儿童哲学视角下生命教育活动开发的实践研究
- 校级课题
-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儿童哲学视阈下“童见 童享 童创”生命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儿童“自然生态圈”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全资源整合理念下“童创”课程的实践研究
- 太仓市2023年度微型课题——儿童哲学视阈下“看见我们”话题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太仓市2023年度微型课题——基于证据的中班建构区活动材料有效投放的实践研究
2月课题活动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儿童哲学视域下生命主题话题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课题类别 |
微型课题 |
立项编号 |
ZW2023015 |
出席对象 |
金逸晨、潘洁、潘瑜 |
地点 |
多功能室 |
时间 |
2025年2月25日 |
研究主题 |
儿童哲学视阈下“生命主题”话题的收集。 |
||||
所要解决问题 |
话题收集的时间、地点及方法。
|
||||
研究方法 |
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法 |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一、主持人流程介绍 最近我在阅览室找到了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的书,其中第五章的“收集对话”和我们的课题研究高度相关,里面提到的内容对课题研究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一下。学习过后,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作者的方法对儿童的对话进行解读。 二、理论学习(关键理论摘抄) ㈠收集的内容 对教师来说,记录教学环节中的每一次对话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记录一切对话,而是要仔细选择所要记录的对话类型,以及平衡自发性对话和促进型对话的比重问题。 除了准备好迎接一些意外或记录下儿童使你吃惊的神奇时刻外,有目的地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班的孩子。下面是几点关于记录对话的建议: ⒈选择一名儿童跟踪记录一周 ⒉跟踪记录一个小组 ⒊每周记录两次或三次对话 ⒋一段时间内跟踪记录一种对话类型 ㈡收集的时间和地点 计划收集对话的时间和地点能帮助你控制工作量,你可以选择一天中的某个时刻(时间)或学习环境中的某个地方(地点)收集对话。 ⒈在画桌旁 ⒉在科学发现桌旁 ⒊当儿童在积木区搭积木的时候 ⒋在晨会是,当你让儿童猜你带来的一个神秘物体的痛处和目的的时候 ⒌吃饭时间 ⒍教师为儿童朗读后的时间 ㈢收集的方法 ⒈文字记录 ⒉录制 ⒊转录 三、思考与讨论 潘瑜:话题的收集确实是门学问,班里的孩子每天都要输出很多语言,如果没有一些收集对话的策略,那收集起来就会漫无目的,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书本中提到的话题收集的时间地点,我觉得很有启发,幼儿在一些相对自由的活动环节里,思想会更加放松,产生的对话会更具有话题性。 金逸晨:是的,尤其是大班幼儿,在一些小组活动中,产生的对话时常具有哲学性。我们可以使用书里面介绍的方法,踪记录一些儿童的对话,分析对话的话题性,看看她/他(们)近期对什么类型的话题感兴趣。 潘洁:记录的时候应该带有选择性,有些语言是有研究价值的,有些语言却非常随机,纯粹是娱乐性的,这些对话就没有记录的价值。 金逸晨: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记录的方法进行尝试,大家觉得哪一种方法更适用于我们开展话题研究。 潘瑜:我觉得单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跟踪记录一个小组的对话可以最先进行尝试,因为书本中提到:“选择跟踪记录一个正在围绕一个话题或概念进行对话的小组。”我们索要研究的话题也是有主题的,通过多次记录,以及教师的介入,促进他们在这个主题下产生更多的话题,由此可能会生成一个话题群。 潘洁:同意,建议选择大班这个年龄段,大班的孩子同伴相对比较固定,语言水平也相对较高,我们可以跟踪记录一个小群体一周内发生在多个场景中的对话,研究其对话的主题。 金逸晨:收集的方法里也提到了一些有效记录的方法,比如准确记录儿童的话,这里提到的儿童的话是指原话,我们不去过度修正或者提炼儿童的语言,尊重他们原话。另外发生的场景也非常重要,宽松的语言环境更能激发幼儿说的欲望。 潘瑜:如果来不及,也可以先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后期带回来还可以反复观看。 潘洁:录音和录像甚至还可以播放给其他儿童倾听或观看,以此激发更多的儿童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也可能会激发出更多的话题。 |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⒈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值得记录,并不是所有记录的对话都能形成关于儿童思维的惊人的理论。一些对话纯粹是娱乐性的,甚至是“愚蠢”的,如果希望每一次对话都有价值,那是不现实的。 ⒉收集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要进行选择,带着计划去进行收集。 ⒊儿童对话的收集是为了后期的分析与解读,对话的记录要尽可能还原,可以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法。 |
||||
物化成果 |
一个小组为期一周的对话跟踪记录。 |
2025年2月25日,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镇洋幼儿园微型课题主持人金逸晨老师围绕课题《儿童哲学视域下生命主题话题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组织开展理论与实践活动。
活动前期,金逸晨老师借阅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书籍中的第五章节内容与课题研究方向高度相关,于是组织了部分老师进行了理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研讨小组达成了对话收集的共识,并共同商讨决定使用小组跟踪记录的方法尝试记录儿童的对话并进行后期的分析。
本次活动以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也从本次活动中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很有价值的工具书,而且有些理论可以触类旁通,儿童对话的收集可以延伸到哲学话题的收集,收集方法也可以迁移使用,本次学习为后期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