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及其教育意蕴
摘要:儿童有儿童自己的哲学,即儿童面对客观存在的世界时,对感到新奇的提出的自己的疑问。儿童的提问往往是折射出世界本源的哲学问题,其中的许多问题是目前科学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但这并不代表儿童的提问是无意义的。相反,他们的提问保留着人类的本真。因而对待儿童提出的疑问,成人应给予足够的尊重,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以培育儿童的哲学素养。
关键词:儿童儿童哲学哲学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哲学
在讨论什么是儿童哲学前需对“儿童”进行简单的探讨。“儿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背景,“儿童"有着不同的涵义。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个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该得到尊重。”在历史上,几童被看作是“小大人”他们吃得比“大人”少,能干的活也比“大人”少。此外,儿童还被看成是依附于成人存在的附属品。在本文、儿童是指独立于其他人存在的人、享有法律所赋子的一切基本权益,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是值得尊重的。
什么是儿童哲学?柏拉图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星辰、太阳和天空的景象",这就驱使我们去考察字宙,由此便产生了哲学也就是说,儿童以崭新的状态来到世界,对外部的一切事物倍感新奇.从而使得他们产生惊异和疑惑,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所产生的惊异和疑感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疑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开始了无穷无尽的思尚和探索。而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探索和思考就是儿童的哲学。
二、儿童有儿童自己的哲学
首先,哲学存于人类个体的生命运动里,它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离开人类个体,哲学便不复存在。“儿童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于世界,面对这个客观的世界、他们的大脑会有自已的主观反映,如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因而儿童生来就承载着哲学。不论是圣人还是常人,哲学很早就开始与他相伴了,不管个体是否意识到,较早还是较迟意识到甚至否认这一事实,它都客观存在着。其次,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哲学的本质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说,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真理的探究都属于哲学。由于,儿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意识的客体,在看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时,脑海中有无数自己想一探到底的疑问,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探索这些疑问。儿童的这种积极追求智慧,探究真理行为从哲学本义和哲学本质的角度来说就是他们自己的哲学,因而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
三、怎样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
儿童对周围的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若尊重他们的提问,回答使他们满意并其启发性,可以保护好他们的求知欲、唤醒他们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去探索和思考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并且,在他们探究和思考事物木质和结构的过程由,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在充分理解事物时,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因而.儿童的早期的哲学经验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就儿童早期的哲学展开教育呢?
第一、正确对待儿童的疑问。由于很多人对儿童的提问持有不恰当的态度,因而树立正确的态度首当其要,我们时常会听到儿童的很多类似于“我从哪来的”的疑问。有很多人对待儿童的类似于这样的发问或支支吾吾带而过或哄骗亦或是大声阿斥,认为这些问题小儿科,并不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其实不然,若就这些问题与儿童交流彼此的见解看法、对儿童来说是个促进其哲学素养发展的一个良好机会。因而,对儿童进行哲学教命,成人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尊重儿童的观点并认真倾听和回应。
第二、通过儿童文学和与儿童对话。刘晓东老师在《儿童教育新论》中提出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通过儿童文学进行引导。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挖掘出深刻的哲学意蕴,引发儿童动脑寻求真理,如著名的《两小儿辩日》。第二便是通过与儿童进行对话来引导。与儿童的对话可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进行,但前提是要对儿童的提问持尊重的态度,针对问题给子他们引导。
第三、进行思维训练,这是由哲学教育家李普曼提出的。他认为推理对儿童来说是必需品,且儿童时期是发展其推理能力的好时机。倘若用一本正经的说教来进行引导,显然并不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因此,他提出了写作儿童哲学故事的方法。他编写了很多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哲学故事作为教材:教师组织儿童就所编的教材中的故事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其中哲学概念和逻辑规则。如何引导儿童结合实际的生活各扦己见呢?为此,他提出让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去,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提取出来让大家进行探时,然后运用苏格拉底的产资术启发引导儿童。对探究的结果。教师交由儿童来评价,让他们在还循准则的前提下去评价其他儿童的观点或某种行为某个事件。
面对客观世界,有自己对世界的好奇与困惑,他们的发问是他们自己的。哲学,是值得成人反省和学习的。成人应该给子足够的耐心和尊重,采取积极的方法引导儿童的哲学的发展,从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内心得到重陶,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张圆圆 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