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早来的宸祎和嘉宸正在走廊自然角中测量玉米、小麦这些种子的生长时,她俩提出来待会儿也要去测量一下蚕豆。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们几个早来的娃忙活开了,寻找各种适合进行测量的工具。不一会儿,直尺、皮带尺、扭扭棒、小树枝、吸管……都收集起来。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还准备了写生板、白纸和记号笔,以用于待会儿测量后的记录。
准备就绪后,沁妤、宸祎和嘉宸带着材料、工具来到班级种植园,开始了他们对蚕豆的测量。
嘉宸选择了一把长直尺,来到走道边的那棵蚕豆旁。他弯下身体,把直尺靠近蚕豆。当嘉宸发现直尺这头写着30时,他把直尺掉了个头,把数字0这头对准蚕豆的一头,然后把直尺和蚕豆齐平。接着,他看一看蚕豆另一头在直尺上的位置,大声的对我说到:“我这颗蚕豆是7。”接着嘉宸在报纸上画了一颗蚕豆,完后在后面写上了数字7。记录完成后,嘉宸又寻找新的测量目标,继续对一颗颗的蚕豆进行测量和记录。
沁妤先用直尺也尝试着测量蚕豆,经过老师提醒还有卷尺后,她又换了测量工具,开始用卷尺测量。她一边测量,一边还对好朋友宸祎说:“我觉得这个卷尺更好用。因为直尺硬硬的,不能弯曲,就不能沿着蚕豆的边量。”“卷尺可以弯来弯去,和蚕豆完全贴在一起,肯定量得更准确。”
宸祎看到嘉宸和沁妤选择的工具后,她选择了和她俩都不同的一个材料,那就是扭扭棒。宸祎把扭扭棒放在蚕豆旁边,一手持着扭扭棒的一端对准蚕豆的一头,另一只手放在和蚕豆另一头齐平的扭扭棒位置处拧了一下。当拿下扭扭棒放在眼前,宸祎发现上面并没有数字之类的,她记录什么呢?在她有点茫然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提示她能不能去向同伴寻求帮助呢!于是她走到嘉宸处,主动向他提出想借他的尺子用一下。得到允许后宸祎把刚才量的扭扭棒放到尺子旁,测量出刚才拧的那段扭扭棒的长度,然后做上了自己的记录。
三个宝贝就这样测量了种植园中很多的蚕豆,记录纸上的蚕豆和数字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我问了一句:“你们还记得记录纸上这么多的数字,分别是哪颗蚕豆的吗?”三个娃一下子都愣住了。沁妤尝试着说了一两个后也说到记不清了。
当我提出建议“如果找到一棵蚕豆杆,分别测量它从上到下的蚕豆的长度,并且记录的时候也把蚕豆杆都画下来,会不会更清楚呢?”三个人想了一会儿,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又开始实施起来。
这一回,宸祎怕到时候找不到自己量的那根蚕豆杆,还用扭扭棒在蚕豆杆上做了个标记。
三个人的测量、记录又开始了,他们的记录纸也变了一个样。当测量结束,他们拉着我来到他们测量的那根蚕豆杆旁,对照着记录纸,指着上面的蚕豆,一个个的向我介绍自己量到的蚕豆的长度是多少。
大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绘画记录更符合其认知特点。当孩子们发现最初的记录结果不清晰,容易混淆的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调整为根据具体、形象的图画记录,体现了幼儿对“表征形式与目的匹配”的探索过程,这也是符号功能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在使用尺子、卷尺、木棒等工具测量时,孩子们可能尚未完全理解标准化单位的意义,但通过绘画记录,将抽象测量结果转化为可视化的具体形象,降低了孩子们的认知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