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且已对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巨大威胁。食物环境是指食物获取的可及性、可负担性以及便利性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食物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社会文化、食物税收政策、食品广告、社区食物环境和社区建成环境等因素,对儿童肥胖的发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食物环境的综合优化,营造可持续的健康食物环境,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我国7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由1985年的2.1%和0.5%增至2014年的12.2%和7.3%,超重、肥胖人数也由615万增至3496万。至2030年,如果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到28%,患病人数也将增至4948万人。儿童肥胖更是成人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引发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物环境对儿童肥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社会文化环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体重和健康的认识亦有不同。对肥胖人群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与体重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受教育程度越低,对自身健康体重和体型的关注程度越低,并且只有在体重增加导致健康问题出现后才会注意控制体重。因此,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其健康意识不同,进而影响其肥胖的发生风险。
社会文化对体重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倾向上。过去物资相对匮乏,民间观念认为胖是家境殷实的象征和身体健康的表现。“胖娃娃”“胖小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的一种喜称,寄托着普通百姓对儿童健康的向往。而受传统“多吃身体才能健康”的观念影响,较多家长尤其是祖父母认为“能吃”“吃得多”便是健康,鼓励儿童多吃而非适量吃。吃得多少也就成为衡量儿童是否健康的外在尺度。大众传媒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信念、认知和行为,从而对肥胖的发展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受时尚读物所传播的“纤瘦为美”的影响,较多青少年对自己体型的满意度欠佳。
科学看待并正面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中的错误认知及时纠正,使公众养成科学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充分发挥专家的公信力,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引导儿童从小养成“以健康为美”的科学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