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做好科学幼小衔接的践行者
如今,面对幼小衔接,许多家长的心理缺乏定位,思想意识呈现“过度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过度放纵”两极化特征。
第一类家长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而忽视幼儿的精神需求。
他们对教育很焦虑,生怕幼儿输在起跑线上,为“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入小学前一年甚至更早,便给幼儿报各种补习班,加强突击式的知识灌输,希望可以暂时缓解入学后知识断层的问题。此种做法仅仅将幼儿视为单一个体,将课程置于知识本位中,忽视幼儿学习上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忽视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情感需求,不利于幼儿求知欲生成和保持,若安排进度与强度不合理,幼儿可能会失去探索新知的兴趣。故许多幼儿入小学后成绩领先,但随着头脑中存储的知识消失,加之先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出现三年级成绩下滑现象。此类家长对幼儿的学业成绩看得很重,看到幼儿的学业成绩不够理想时,缺少冷静的换位思考,常会暴怒发作,从而带给幼儿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
还有一类家长完全依赖学校,奉行“遗传论”。
其认为孩子是否是读书的料全由天注定,在策略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法则,完全听之任之,忽视幼小衔接,以至于幼儿入小学后由于准备工作不足,较难适应小学。以上的做法都不可取,幼小衔接的不当,不仅剥夺幼儿短短数年的童年期幸福,而且可能使得早期教育与保育的收益在小学前几年逐步退化消失。
首先,家长需要树立理性的教育观,克制从众和攀比心理。家长需明白幼小衔接是全方面的衔接,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作息习惯等的调节与适应,幼小衔接的意义在于帮助幼儿为未来的知识习得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需正视幼儿的发展特征、规律,正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定此种教育思想,才能够使家长在权衡抢跑行为中知识的分量与幼儿的自然的学习天性时,杜绝盲目从众和不合理的攀比,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其次,家长需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注意知行合一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追寻幸福与快乐的幼儿,也是处于不断生长的个体。幼儿积极的人格在受尊重的环境中更易形成,其学习动机和小学适应能力在愉快、自由的氛围更易被激发、培养。
因此,在亲子交往中,家长需要:
在言语方面平等对话;
在身高方面俯下身子交流;
在权利方面给与幼儿选择、表达自我的机会;
在评价方面多做纵向评价,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
让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被认可,被尊重,幼儿在家庭支持下能更自然地过渡,从而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