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助其养成良好习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唯有在此基础上,孩子智慧发展等各方面的潜能才能最大化。
⒈敬畏规律,顺应发展
孩子越小,越要怀着敬畏之心去面对TA的特点和规律,如此才知道怎么来顺应发展,并让发展最大化。
心理学家格赛尔的“爬梯实验”中,一对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子,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爬10分钟楼梯,连续6周;另一个从53周起做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赶上前者。格赛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家长要正视成熟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敬畏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很多家长说“现在焦虑”,就怕有疏忽耽误孩子的发展,这种焦虑导致家长去抢跑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成熟、成长、遗传等的规律性。事实上,孩子习得的很多东西,都带着个体不一样的遗传基因,带着成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因此,家长要尊重、顺应孩子的发展。
⒉相信儿童,创造机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呢?家长要建立一个理念,即相信儿童,相信一个小不点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交往者。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更多自我服务的机会,比如收拾自己的桌子和抽屉、自己规划出去玩带什么等;明天穿什么衣服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衣服和天气的关系、衣服穿得多少和健康的关系等。
唤醒一个孩子的自主性,比教TA唱歌、数学要有意义得多。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更是一个能把握自己生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第一招:注重方法
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教育是有方法的。其中,奖励、鼓励是主要的方式,好孩子一定是表扬出来的。但适度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惩罚则更需要艺术。如果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一个要求、一个任务,就要及时给予一定奖励,就会充满期待愿意为之努力。如果没有很好地达到要求——一定是TA能做到的要求,就要让TA清楚行为的结果。比如,如果孩子没有能够按照与爸爸妈妈的约定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家长可以通过第二天缩短孩子惯常可以玩玩具的时长来“小施惩戒”。
第二招: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会模仿,不能对孩子有要求而父母自己做不到。父母有好习惯,老师有好习惯,一定会有一个很好习惯的孩子。大人不会说谢谢,不会对人笑眯眯,不会说对不起,孩子一定也不会。一个家庭没有阅读、学习的习惯,孩子不可能爱阅读、爱学习。
第三招:适度推动
跟大人一样,孩子也有心情。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甚至有时候在孩子睡觉前与后,同TA互动的有效性都是不一样的效果。孩子开心的时候,要求多一点,TA有点不高兴了,就退后一点,这样才能与孩子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制定“家规”,玛利亚和萨沙必须参加两种体育训练。一种是他们自己挑选的,一种是米歇尔规定的,它能一定程度引导孩子形成运动的习惯。
教育是非常有艺术的,与孩子互动也是需要智慧的。要重视适时、适宜、适度,也要注意因人、因事、因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