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1班教育知识:幼小衔接背景下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23-24上)

作者:徐吕蓝 时间:2023-12-11 点击数:

4—6岁幼儿来说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可以陶冶 孩子情操 、丰富孩子情感 ,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功能和免疫力。正是由 每日 中,教师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游戏,孩子们动起来。有父母参与和支持的体育是不完整的有些家长认为,让孩运动是老师们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大班幼儿为例,相比中班小班的孩子他们的户外活动、体 还是即将步入的小学阶段,单纯 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条件 动性,解决认知偏差问题,与孩子 锻炼方式和运动习惯

(一)家长应主动更新观念、学习进步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者 ,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为了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作为父母 ,我们常常发现 ,现实生活中孩子 喜 欢 “ 动 ” ,说白了,就是闲不住 。 对于 5— 6 岁的大班幼儿来说, 体育是抽象的, 他们对体育、 运动没有概念 。因此 ,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这种 “动 ”的条件和更具氛围及锻炼效果的环境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孩子来说,运动就是活动。如何让孩子无意识的活动变成有意识的运动 ,让孩子那些不规范 、不健康的行为变成健康有序的 运动行为, 这对很多父母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无论如何,作为父母,需要强化自己运动健身的意识 ,从我做起 、以身作则,更新观念、创造 条件与孩子一起运动。

譬如,不少父母答应孩子周末出去玩,去逛街、去游乐场、去郊游,或者一家人一起完成某件事,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运动习惯。

(二)家长应懂得“见缝插针”,引导孩子运动

比如 ,某天晚上 ,或者周末 、假期等 ,孩子电视看累了,又不想睡觉 。这个时候 ,家长可以尝试给孩子换一个环境,创造一个新的行为环境。累了,肯定要休息。休息好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这些简单的道理有必要提前让孩子明白,这对于其步入小学阶段后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像这种时候可以带孩子扭扭腰、伸伸臂、 踢踢腿 、单腿站立练练平衡力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带着孩子在跳舞毯上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运动,激发孩子的胜负欲 。这种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很多小学生所欠缺的。总之,体育运动不应成为家庭教育、幼小衔接的“盲点”。家长要带着孩子运动起来,这对孩子 、对自身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家长应多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运动与吃饭 、睡觉一样 ,是每个人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 ,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后,会有专门的体育课、课间操等,并且贯穿整个小学乃至中学生涯。一直到孩子成年,体育运动、体育教育都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由此 可见,运动是多么的重要。

在家庭中,家长帮孩子合理地安排一些锻炼时间,有助于孩子补弱项 、促强项 。毕竟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孩子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从小不珍惜这些运动的时间, 那将来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中学校园的军训现场, 一排排体弱多病被晒晕的少年”。

家庭体育中的一些规则意识 ,可以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家庭契约的基本精神 。这对于培育优秀 的家教、家风,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父母应以平等的 、像朋友一样的身份,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体育锻炼计划及其相关的奖惩规则。比如中午做 什么 、晚上玩什么体育游戏 、周末需要完成多少步数等。再如,很多 小区 社区街道,晚上或周末的时候 ,总会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娱乐。这些条件都可以充分借助 ,家长彼此之间也可以开展一些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让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 的幼儿都可以参与进来 。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多一些包容,多帮助其他小朋友。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外,孩子在运动中遇到了问题、挫折时,家长应及时陪伴,及时疏导,不让孩子留下心结。事实上,体育运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际关系培养方式。

综上所述 ,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 ,帮助他们加强体育锻炼 ,养成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向上 的精神状态 ,这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长应紧跟时代脉搏 ,避开认知误区,加强对体育习惯的 养成和体育行为的特点等方面的学习,有效引导孩子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要与幼儿园多沟通、多合作 ,共同为幼儿体育教育建言献策。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