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班,一个显著而美好的变化正在发生:孩子们的兴趣中心,从老师和玩具,开始坚定地转向了同伴。他们不再满足于平行游戏,而是渴望交友、渴望合作、也无可避免地遭遇冲突。因此,中班教育的一大钥匙,便是巧妙地引导孩子推开同伴交往这扇门,步入一个充满挑战与惊喜的社交世界。
创设环境,让交往自然发生。
独木难成林。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孩子们创设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情境。例如,提供大型积木,引导他们组建“建筑队”,共同规划、搭建一座城堡;在美工区组织小组绘画,几个人共同完成一幅“我们的春天”;在阅读区投放需要角色扮演的故事绘本。这些活动本身就在无声地发出邀请:“来吧,我们需要一起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作为交往的工具被自然习得。孩子们会学着用“我们可以……”来提议,用“请帮我……”来求助,用“谢谢你的积木”来表达感谢。环境从“独自玩耍”的场地,变成了“共同游戏”的舞台。
教授技巧,为交往提供“脚手架”。
光有交往的意愿还不够,孩子需要掌握交往的“工具”。最核心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解决冲突。
当两个孩子为同一个玩具争执时,我们不应简单地充当裁判,判定对错。而是可以走过去,蹲下来,引导他们:“我看到你们两个都很想玩这个消防车,谁能想一个让大家都不生气的好办法?”这便将“争夺”变成了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孩子们可能会想出“轮流玩”、“一起玩”或者“用另一个玩具交换”等方法。这个过程,远比我们直接给出答案更重要,它让孩子练习了协商、妥协和同理心。
同时,我们要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教给孩子交往的“魔法词”:“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们一起玩吧!”“你搭得真好!”
看见价值,在冲突中学习成长。
成人常常害怕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但冲突恰恰是孩子学习社交规则的宝贵契机。一次争执,是一次理解他人观点(去自我中心)的练习;一次和解,是一次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的飞跃。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冲突,而是将冲突转化为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厘清事实,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案。当一个孩子能说出“我生气了,因为你推倒了我的塔”,而另一个孩子能回应“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们一起再搭一个吧”,这便是一次成功的社交进阶。
中班,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萌芽期。我们的任务,不是将他们禁锢在“听话”的框框里,而是为他们撑起一片安全、鼓励的天空,让他们在与同伴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合作、甚至每一次争吵与和解中,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人。这,是为他们未来融入更大社会群体所进行的最重要、也最温暖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