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始认字了,需要有意识地教他边读边识字吗?——阅读与识字的关系生活中,受到家庭环境、个体智能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孩子对文字符号发生敏感的起始点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很早开始发生自觉的识字活动,随后识字量呈稳定增长,有的则要到小学阶段才开始正式识字。不过,孩子对文字的意识其实很早就萌生了。在亲子阅读中,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意识到文字是一类有别于图像的特殊符号,一些孩子还能够识别书中少数频繁出现的文字。如果发现孩子开始认得一些文字了,需要在亲子阅读中有意识地教他识字吗?我们的育儿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识字焦虑。
在很多场合,识字量和识字能力被用来衡量孩子早慧的程度,也被认为是将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受到这一识字焦虑的驱动,各种各样的识字卡片、识字读物、识字软件应运而生。在很长时间里,早期阅读也被许多人认为是识字教育的途径。例如,早期西方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便集中在识读教育方面。我们并不提倡在早期亲子阅读中刻意进行识字教学,尤其反对一味轻图画、重文字的阅读观。我们一再强调,对早期阅读来说,图像与文字是同样重要、并行不悖的表现符号。如果在亲子阅读中发现孩子自然而然地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应当适时鼓励他们的这种兴趣,却不必通过有意的识字训练来促进其识字。
在阅读活动中,让识字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不是将阅读作为推动识字的中介,这一点很重要。在孩子尚未对文字符号产生真正的认识兴趣和学习愿望之前,没有任何必要以任何抽象的方式(比如识字卡片)提前教他们识字。尽管孩子凭借其新鲜的记忆力,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记住一些文字,但这种记忆和兴趣既不持久也无潜能。卢梭在《爱弥尔》里反对过这样的识字。他说:“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识字,其优势在于,文字不曾脱离它诞生的具体语境,它虽然是抽象的符号,但因为有了整体文本语境的支撑,在此刻关注它的孩子眼里,仍是生动的、鲜活的。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读弗吉尼亚·李·伯顿的图画书《小房子》,看画面上小房子怎样经历从生机勃勃的初建到历经沧桑后的迁移,封面和内文中的 “小房子”三个字在孩子看来,就不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同时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我们建议,从这个阶段起,每翻开一本书,先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封面上的文字。其目的不是为了认识和记住这些文字,而是为了在孩子的头脑里建立最初的文字印象和感觉。文字首先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生动的表达,这一点在阅读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在早期阅读中,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保留这种对文字的生动感受与兴趣,切忌用枯燥的识字训练扼杀这样的感受和兴趣。要相信,只要孩子有机会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识字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反过来,只要孩子热爱阅读,识文断字这一简单的目标,将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