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6班保育知识:遇见秋天 健康童行——保育保健知识宣传

作者:黄雨嫣 时间:2025-10-15 点击数: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秋季气温变化无常,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孩子本身的抵抗力也比大人弱,适应能力差,免疫力弱,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因此,在换季的时候,家长朋友们更应做好各项保健措施,加强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呵护。特此送上秋季幼儿保健小贴士,家长们快快关注行动起来吧!

一、蚊媒传染病

⒈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苏州主要是白纹伊蚊。

主要症状: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⒉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苏州主要是白纹伊蚊。

主要症状:高热:突发高热(39℃以上),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预防措施:

⒈定期清理积水:家中水培植物 3-5 天换水清洗 1 次。清除废弃积水容器。

⒉做好防蚊措施:家庭安装纱窗纱门、室内使用电蚊拍或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

⒊个人户外活动做好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户外活动时喷涂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羟哌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跃于日出后 2 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避免清晨/黄昏在树荫、草丛、绿化带停留。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病毒。

传播途径:该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及亲密接触(如拥抱、亲吻)传播。

主要症状: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发热等。重度症状表现为咳嗽加重、喘息、呼吸急促、三凹征(呼吸时胸骨、锁骨上、肋间隙凹陷)、鼻翼扇动或呻吟等。

预防措施:

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专家表示,对于呼吸道病毒的有效预防,可以分为非药物防范和疫苗接种两种方式。

非药物防范

⒈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或肘部遮掩口鼻。

⒉不随意丢弃带有分泌物的纸巾。

⒊勤洗手和不聚集,尤其是尽量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区域。

三、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幼托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可发生聚集性疫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畏寒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措施:

⒈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习惯。常通风,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⒉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场所。在环境密闭、通风不良等场所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正确佩戴口罩。

⒊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手段。

⒋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减少人员接触,做好防护及时就诊。

四、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

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预防措施:

⒈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病死禽、畜肉和腐败变质的食物;加工生食、熟食、半成品的器具分开使用。

⒉控制细菌繁殖。合理储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不宜存放 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 5℃以下),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

⒊杀灭病原菌和灭活毒素。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煮熟煮透再吃,剩饭剩菜不宜反复加热,食用前务必加热煮透。

⒋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饮用水要达标,新鲜果蔬仔细挑;生食瓜果要洗净,保质期过不再吃。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