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5班保育知识:预防手足口病

作者:张卜匀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它从何而来?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顾名思义,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手、脚、口腔和臀部周围出现皮疹或疱疹。它的“元凶”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等,其中EV71型病毒引起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毛巾、餐具)传播。传染性强,容易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造成小范围流行。

二、识别信号:手足口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孩子感染病毒后,通常有3-7天的潜伏期,随后进入急性发病期。家长可以留意以下典型症状:

发热:大多数孩子会首先出现中低度发热(38℃左右),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口腔疱疹:这是让孩子最痛苦的症状。在口腔黏膜、舌头、牙龈和咽部会出现小疱疹或溃疡,孩子会感觉疼痛,导致拒食、拒水、流口水增多。

皮疹:发热1-2天后,手、脚、屁股等部位会出现皮疹。典型皮疹是“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皮疹不痛不痒,消退后不留疤。

重要提示: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全套”出现所有症状。有些孩子可能只有皮疹或只有口腔疱疹,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

三、关键环节:如何区分普通型与重症?

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请记住,绝大多数手足口病都是普通型,病情温和,一般在7-10天内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极少数的重症病例。

出现以下任何一项“重症预警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发热时间超过3天。

神经系统异常: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头痛、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惊厥(抽搐)。

呼吸循环系统异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率增快。

重症通常发生在发病后的1-5天内,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旦怀疑,切勿在家观望,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四、家庭护理:孩子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做?

对于没有重症迹象的普通型患儿,良好的家庭护理是帮助孩子康复的关键,核心目标是“对症处理”和“防止脱水”。

发热护理: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请务必按体重计算剂量)。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辅助物理降温。

口腔护理与营养支持:这是护理的难点和重点。

饮食:提供温凉、稀软、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烂面条、酸奶、果泥。避免过热、酸、辣的食物加重口腔疼痛。

补水:鼓励孩子多喝水,如果因口腔疼痛不愿喝水,可以尝试少量多次地喂,或使用吸管。警惕脱水迹象(如小便量明显减少、哭时眼泪少、前囟门凹陷)。

止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有局部麻醉效果的喷剂或凝胶,缓解进食前的疼痛。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皮疹无需特殊处理,会自行消退,切忌乱涂药膏,尤其不要使用含激素的药膏,以免加重感染。要给孩子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引起继发感染。

隔离与休息:患儿应居家隔离,直至所有症状消失后一周(通常为发病后2周),以防传染给他人。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恢复免疫力。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