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4班学习故事:沙子的变化(25-26上)

作者: 时间:2025-11-10 点击数:

今天,孩子们来到了他们喜爱的沙水区。砚知率先拿起了一把蓝色的铲子,走进了沙池。

他首先用铲子从沙堆的表面铲起了一铲沙子。他将铲子微微倾斜,沙子便地流回了地面。砚知重复了这个动作好几次,说到:“看,沙子会动!”

玩了一会儿沙子后,砚知准备挖个大洞找宝藏。他挖着挖着,突然“咦”了一声,更加用力地向下挖去。当铲子被拔出来时,他发现,铲尖上的沙子颜色变深了,而且粘在了一起,不再是松散的样子。

“老师!沙子变颜色了!”砚知大声地告诉我。我蹲下身问道:“是呀,你摸一摸,它和上面的沙子感觉一样吗?”砚知用手指戳了戳铲子上的深色沙子,又抓了一把旁边干燥的沙子,对比着说:“这个是散的,抓不住。这个是黏黏的,可以捏起来。”

砚知把湿沙放在手心里,用力一握,沙子被捏成了一团。他尝试着将湿沙堆得更高,发现湿沙做成的“城堡”比干沙的牢固很多。

砚知通过“倾斜铲子”让沙子流下,并伴随语言“看,沙子会动!”,这表明他不仅观察到了沙子的流动现象,并试图用语言进行概括和分享。在挖掘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下层沙子颜色变深、粘结成块的现象。这是他发现“沙水混合”导致沙子物理性质改变的关键一步。他通过“颜色变深”和“粘在一起”与干沙的“松散”进行对比,直观地理解了沙水混合所带来的变化。在“感知和发现物体材料的特性”方面,砚知运用了多感官通道进行探究:他通过视觉发现了沙子颜色的变化,也通过触觉对比了干沙与湿沙的特性:用“戳”和“抓”的方式,感知到干沙“散、抓不住”的颗粒性与松散性,以及湿沙“黏黏的、可以捏起来”的粘性与可塑性。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