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3班教育文章:如何培养孩子与同伴相处

作者:王晓宇 时间:2023-05-04 点击数:

    “社会化”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孩子通过学习,掌握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进而获得价值感、幸福感,变得自信。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有些孩子生性腼腆,有些则天生“自来熟”。与小伙伴相处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孩子喜欢用嘴说,有些则习惯肢体表达。孩子间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异,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论。社交能力的强弱还体现在对情绪的控制上,比如化解愤怒情绪的能力,处理与其他小朋友冲突的能力等。

如何培养孩子与同伴相处

1. 如何参与集体活动

    当游戏已经开始,孩子又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机加入游戏,比如在游戏暂停的时候,在此之前,观察与等待合适的时机是关键,不要贸然打断正在进行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孩子们最好与自己的孩子年纪相仿,这可以避免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体劣势而受到伤害。有些孩子只喜欢和熟悉的人一起玩,所以如果对方不想自己的孩子加入,也要教育孩子不要勉强。在众多孩子中,如何选择自己的玩伴呢?家长可以教孩子选择看起来比较友善的人一起玩,这样的人容易接纳新的成员。

    加入游戏之后,要遵守游戏的规则,这些规则一般在开始游戏之前已经做了规定,所以新加入的孩子只要和大家一样遵守就可以了。不遵守规则只会扰乱游戏,有些孩子自以为是,不愿遵守既定的规则,结果失去了玩伴。

    游戏能带给人快乐,这是建立在合作与分享的基础上。合作与分享是可贵的品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懂得合作与分享的孩子也更受同伴欢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家里做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父母扮演不同角色,训练孩子如何友善地对待朋友,如何应对别人的排斥,如何成为一个领导者,以及如何服从团队的安排等。

2. 如何邀约小伙伴一起玩

    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一次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人,因为孩子太小,处理不好多人的交流互动。由于孩子语言能力偏弱,在一起的时候最好多玩游戏,少聊天。有些孩子对特定的某个玩具情有独钟,不愿与其他人分享,这种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玩具,家长事先收起来也是可以的。家长还要为孩子们准备些零食,一般情况是,问一问其他孩子喜欢吃什么,主随客便。

3. 如何与同伴交流

    与同伴交流,除了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样重要。在同伴说话的时候,不能打断对方,并且眼睛要看着对方,表示自己的重视。如果想发表意见,自己只能在对方谈话的间隔开口。可以在对方说话的时候点头,以示意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兴趣。适当的提问能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使话题顺利的继续下去。即使自己对正在谈论的话题没兴趣,也不要贸然岔开话题。

    其实,良好交流的基础是互相尊重,而非花哨的技巧。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和善意,对方自然投桃报李,回报以尊重和善意。
4. 理解别人的感受

    与人相处,就是要理解别人的感受,家长要引导孩子关注别人,问问孩子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们有什么趣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只有对其他人投入了关注,才能通过这些事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意图。

    通过讨论电视、书籍中主人公的故事,观察路人的肢体语言、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画脸谱、照镜子等方式,使孩子理解表情和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起到锻炼孩子理解别人感受的作用。说话的语气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注意倾听才能够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5. 情绪的自我控制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写下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情绪。如果语言无法表达,那么把情绪以脸谱的形式画出来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家长还可以把控制情绪的方法提前写出来,做成一个“百宝箱”,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就可以从箱子里找到处理情绪的方法了。其实,控制情绪还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呼吸”,呼吸一次数一次,数着数着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另外,喝口水也能起到缓和情绪的作用。

    父母的角色和任务

    孩子与同伴相处,如果发生冲突,父母不要过多替代孩子解决冲突。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孩子能从中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父母的干预限制了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社交能力需要反复练习,久而久之便成为自身的本能反应。家长需要做的是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及时提醒。把孩子的行为录下来,事后孩子可以反复观看,从中找出问题。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