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开始后,孩子们自由地散落在各个区域玩耍。我看到易璟在旱溪旁的草地上走动,不时弯腰查看地上的东西。他走到一棵蒲公英旁,停下了脚步。我走近他,看到他正仔细地观察着蒲公英。他用手指轻轻地触摸着蒲公英的花瓣,然后又观察它的茎和叶。他轻声说道:“这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蒲公英。”他又问:“它能吃吗?”我回答说:“蒲公英的叶子可以吃,但是花不能吃。”
这时,另一个孩子小宇走过来,看着易璟手中的蒲公英,问道:“这是什么?”易璟回答说:“这是蒲公英。”小宇指着蒲公英的花瓣问:“这是什么?”易璟指着花瓣说:“这是它的花。”小宇又指着蒲公英的茎问:“这是什么?”易璟指着茎说:“这是它的茎。”小宇接着指着蒲公英的叶子问:“这是什么?”易璟指着叶子说:“这是它的叶子。”
易璟和小宇一起观察了蒲公英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然后他们一起把蒲公英拔了起来,开始玩起了“吹蒲公英”的游戏。他们轮流对着蒲公英吹气,看着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
之后,易璟又发现了一棵蒲公英,他指着蒲公英对我说:“老师,看,这里还有一棵!”我走过去,和他一起观察了这棵蒲公英。他指着蒲公英的花瓣说:“这个花是黄色的。”我点点头说:“是的,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他又指着蒲公英的叶子说:“这个叶子是绿色的。”我再次点点头说:“是的,蒲公英的叶子是绿色的。”
《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中指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易璟对蒲公英的观察过程展现了他对自然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他能够主动发现并观察蒲公英,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他对蒲公英的提问(“这是什么?”,“它能吃吗?”)也显示了他对植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疑问,这说明他的探究欲望较为强烈,求知欲旺盛。他能够辨认出蒲公英的花、茎、叶,并能描述其颜色,这表明他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类能力。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他进一步巩固了对蒲公英的认知,提升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易璟与同伴小宇的互动体现了其良好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他能够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向同伴解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这表明他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吹蒲公英”的游戏中,他能够与同伴轮流进行游戏,这说明他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并尊重同伴的意愿。然而,这仅仅是处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初步阶段,后续还需要更深入的引导,例如让其与更多同伴进行互动,学习更有效地进行沟通与合作,从而更好的发展其社会性。
措施:
⒈丰富探究活动,引导深入观察。针对易璟的探究活动较为表面化的问题,可以设计更多丰富的探究活动,例如:开展“植物观察记录”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组织幼儿参与种植蒲公英的活动,观察其生长过程,了解其生长规律;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阅读绘本、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引导幼儿从外部形态观察向内部结构、生长规律等深入观察过渡。教师可以提供放大镜、图鉴等工具,辅助幼儿观察,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⒉创设主题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针对易璟社会性发展的不足,可以设置一些主题游戏,例如“植物园”、“自然探索家”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学习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例如,在“植物园”游戏中,可以设定“园丁”、“游客”、“科学家”等角色,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种植、养护植物的任务,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评价,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有效沟通,解决冲突,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⒊家长配合,共同关注幼儿发展。建议家长在家中也关注易璟对植物的兴趣,可以带他去公园、植物园等场所观察各种植物,鼓励他提问和探索,并引导他观察植物的细微之处,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家长可以在周末带易璟去植物园,引导他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并鼓励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家长还可以和易璟一起阅读关于植物的书籍,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拓展他的知识面,培养他对自然的热爱。家长可以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易璟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并共同探讨如何促进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