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教育知识:从“我的”到“我们的”——引导小班宝贝迈出分享的第一步

作者: 时间:2025-10-09 点击数:

当您看到孩子紧紧抱着自己的玩具,大声说“这是我的!”时,请不要感到困扰。这并非“小气”或“自私”,而是小班宝贝(3-4岁)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表现。他们正在通过确认“所有权”来建立自我认知。

“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项需要后天学习和培养的重要社交技能。让我们一起用耐心和智慧,温柔地引导孩子从“我的”小世界,走向“我们的”大集体,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与友谊。

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愿分享”?

物权意识敏感期: 这是成长的标志!孩子通过占有和宣布“这是我的”,来区分自我和他人。

思维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无法理解“借出去”的东西还能“还回来”。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担心心爱的玩具一旦离开自己的手,就再也回不来了。

请牢记: 强迫分享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反而更加抵触。

引导:我们可以这样做(家园同步策略)

对于小班孩子,“体验”远比“说教”更有效。

策略一:建立“物权”安全感,是学习分享的基础

尊重他的“专属物”: 在邀请小朋友来家玩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他最珍视、最敏感的几件玩具收起来,告诉他:“这些是你特别的玩具,你可以自己保管。” 这样做能极大地减轻他的防御心理,从而更愿意分享其他玩具。

使用“轮流”和“等待”的魔法语言:

与其说“把你的玩具给妹妹玩一下”,不如说:“我们先让妹妹玩5分钟,然后轮到你,妈妈用计时器帮你看着。”

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视化的等待预期(如用沙漏或计时器),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策略二:让分享变得“好玩”又“甜蜜”

“分享食物”开始: 准备一些可以分享的零食,如小饼干、水果块。对他说:“我们把这些草莓分给爸爸和奶奶吧,大家一起吃更甜哦!” 食物消耗性的特点,能让孩子直观地体验到“分享出去,东西没了,但大家都很开心”的过程。

玩需要合作的玩具: 提供一些需要一起玩的玩具,如一套大积木、一个皮球、一盒串珠。在共同完成一个“大工程”或互相滚球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策略三:用绘本和故事“浸润”心灵

小班孩子是故事的最佳听众。选择相关的绘本,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

推荐绘本: 《分享真快乐》、《彩虹色的花》、《孔融让梨》(儿童版)、《这是我的!》等。

阅读时提问: “你看,小兔子把胡萝卜分给了朋友,朋友们多开心呀!”“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呢?”

策略四: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主动分享: 在家里,夫妻之间、家人之间互相分享食物、分享物品,并快乐地说:“这个苹果真甜,我们一人一半吧!”“我把这本书借给爸爸看哦!”

分享你的时间和情感: 对孩子说:“妈妈抱抱你,分你一点我的力气!”这些行为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分享的种子。

策略五:及时、具体地表扬“分享行为”

当孩子出现分享行为时,请立刻给予积极的反馈。

不要说空洞的“你真棒!”,而要具体地描述他的行为并肯定:

“你刚刚把小车给乐乐玩了,你看他笑得多开心!你让他感到快乐了,这就是分享的魔力。”

“你愿意让妹妹玩你的娃娃,真是个大方的哥哥/姐姐!”

这种表扬能让孩子明确知道“分享”是什么,以及它带来的美好结果。

培养分享意识是一个春风化雨、静待花开的过程。请允许孩子偶尔的“不分享”,那是他在建立自我的边界。也请欣喜于他每一次微小的“分享”,那是他迈向友好交往的第一步。

当我们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用爱和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时,我们会发现,那颗名为“分享”的种子,终将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长成一棵能为他带来无数友谊和快乐的参天大树。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