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手足口病的第二个高发期!天气转凉,孩子们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性减弱,给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⒈秋季为何更要警惕手足口病?
病毒喜“凉”: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在凉爽、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活跃。
室内聚集: 天气变冷,孩子们更多地在室内活动,密切接触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开学效应: 秋季新学期开始,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幼儿园,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夏天过去了就对它放松警惕!
⒉手足口病秋季症状识别
手足口病主要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特征。秋季病例的口腔疱疹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孩子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拒水、流口水,家长需要特别留意。
典型症状:
发热: 多为中低烧(38℃左右)。
“四部位”皮疹: 手、脚、屁股和口腔内部出现红色丘疹或透明的小水疱,不痒不痛或仅有轻微痒感。口腔内部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是最让孩子痛苦的原因。
类似感冒: 可能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等。
⒊秋季预防六要点
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1步:洗手,升级为“消毒级”
强调“有效洗手”: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搓洗至少20秒。务必在回家后、饭前、便后这三个关键时间点执行。
备好免洗洗手液: 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可随身携带儿童专用免洗洗手液,在无法用水洗手时应急使用。
第2步:饮食卫生,“秋日进补”有讲究
喝开水,吃熟食: 坚决不喝生水,食物务必蒸熟煮透。秋季饮食宜温润,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以增强抵抗力。
拒绝“三无”零食: 避免在路边摊购买直接入口的食品。
第3步:室内通风,给空气“洗个澡”
定时开窗: 即使天气转凉,每天也要保证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可选择在阳光充足、气温较高的中午时段进行,避免孩子着凉。
第4步:玩具衣物,勤洗勤晒
利用“秋日暖阳”: 孩子的衣物、被褥和毛绒玩具,要勤换洗,并多拿到太阳下暴晒,紫外线是天然的“消毒剂”。
消毒玩具: 定期对孩子的玩具,尤其是入口的牙胶等,进行清洗消毒。
第5步:增强体质,拥抱秋日阳光
适度户外锻炼: 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踢球等,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第6步:健康监测,晨起睡前看一看
每日“两检”: 每天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口腔和臀部有没有红色皮疹或水疱。
摸额测温: 感觉孩子状态不佳时,首先摸摸额头,测量体温。
⒋万一中招,从容应对
立即就医,居家隔离: 一旦发现疑似症状,立即带孩子就医并遵医嘱治疗。最重要的一点:立即告知班级老师,并让孩子居家隔离,切勿隐瞒病情送入幼儿园。
隔离期限: 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通常不少于10天),凭医院开具的康复证明方可返园。
家庭护理要点:
饮食“温凉软”: 给孩子吃偏凉、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凉粥、酸奶、烂面条),减轻口腔疼痛。
补水防脱水: 鼓励孩子多喝水,如果因口腔疼痛拒绝饮水,需及时就医,防止脱水。
保持清洁: 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破引发继发感染。
温馨提示:
EV71疫苗: 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居多),建议家长根据情况咨询当地接种点,自愿自费接种。
家长也需防护: 成人是病毒的隐形携带者。请您下班回家后,先洗手、换家居服,再拥抱亲爱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