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其实包含两种秩序。一种是内部秩序,指宝宝对自己身体部位和姿势的敏感性。另一种是外部秩序,指宝宝对环境中物体位置、先后顺序、所有物等一致性的渴望。不管是内部秩序还是外部秩序,一旦遭到破坏,宝宝都会表现出强烈的痛苦和不满。而当秩序恢复时,宝宝又会体验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具体来说,当宝宝进入秩序敏感期后,会有下面几种典型的表现:
⒈喜欢维持同样的身体姿势
比如宝宝躺着时,如果家长突然变换他的身体姿势,宝宝会敏感地感觉到这种变化,进而开始哭闹。
又比如洗澡的时候,宝宝一直是被抱着洗的,某天突然改成躺在浴盆里洗,宝宝可能会表现出不安、害怕的情绪。
⒉把东西摆放在固定的位置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宝宝,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属于它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是不能变的。比如遥控器应该放在抽屉里,而不是桌上;鞋子应该摆在鞋架上,而不是门口的地上;衣服应该挂在衣柜里,而不是随意地丢在沙发上。因为宝宝无法忍受物品不在自己的位置上,所以当他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后,就会热衷于将物品「归位」。在家长看来,这一时期的宝宝会变得非常爱整洁、爱收纳,甚至有点「强迫症」的倾向。
⒊按照固定的顺序行事
除了在空间上将物品归位,时间上的秩序也是不能被打破的。宝宝一旦建立起规律性的流程,就会严格地将它执行到底。比如出门前,一定要先换好衣服,戴好帽子,拿上水壶,然后才穿鞋出门。少了任何一环或者调换先后顺序都不行。睡觉前,一定要按照洗澡、穿睡衣、刷牙、讲故事、关灯的顺序执行,就连关灯的人都得是固定的,不可以换人。
⒋不能随意更换物品的所有人
对宝宝来说,物品和所有人之间也存在着固定不变的秩序。
家里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自己的餐具吃饭。如果哪天给宝宝换了平时常用的餐具,他可能就不吃饭了。因为对他来说,秩序是不能变的,这比吃饭更加重要。
同样,当看到妈妈穿了爸爸的衣服,或者爸爸用了妈妈的手机,宝宝也会无法接受,义正词严地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