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设想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想法、并给予适宜回应的能力。同理心能扩展我们的世界,使我们和他人的世界建立起联系,增强生命的意义感,与人合作更加紧密。人们的同理心有高低之别, 个体的同理心需要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呵护与扩展。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高同理心是建立亲密师幼关系的基础,而亲密的师幼关系又是呵护幼儿同理心的保护伞和扩展幼儿同理心的动力源。这是因为亲密的师幼关系能给幼儿安全感,给幼儿积极的情感支持和人际关系认知,进而鼓励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关注他人。这是幼儿同理心向外表现和释放力量的第一步。在亲密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会向幼儿展示如何理解与回应他人,以及与他人的友好互动所带来的有益结果。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教师的人际互动策略,继而获得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不断扩展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在生活中扩展应用自己的同理心。反过来,教师的疏离、冷漠或反感会导致幼儿失去安全感,封闭自我,畏惧或排斥社会交往,使自身的同理心失去作用的机会和空间。
既然如此,教师应该如何建设亲密的师幼关系,来呵护和扩展幼儿的同理心呢?
第一,亲密的师幼关系存在本身就给了幼儿同理心保护和应用示范。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持续、积极地体验、理解和回应幼儿的感受和需要,且不断地从情感上为幼儿的同理心蓄能,还从策略上示范给幼儿看如何关注、理解和回应他人。
教师应对幼儿的兴奋、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和体验, 以及悲伤、愤怒、委屈等消极情绪和体验,都予以关注、理解和回应。面对幼儿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教师既要感同身受,又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距离,这样才能冷静地思考和理解幼儿的情绪,而不是随幼儿一起被情绪支配。那会让随后的师幼互动变得不可控,以致有可能破坏原有的亲密关系。例如,在幼儿哭闹的情况下,教师很容易受影响感到烦躁,进而对幼儿的哭闹束手无策,甚至不经思考地采用呵斥或威胁的手段阻止幼儿哭闹。一旦教师有情绪失控的表现,就难以成为幼儿心目中的安全港湾,也会吓跑幼儿刚刚萌芽的同理心。教师正确的做法应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向幼儿表达自己感受到了他的难过,并表示如果幼儿愿意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自己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教师既要在师幼互动中坚守教育立场,又要正确地理解和回应幼儿。当幼儿做出违反规则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时,教师要先悬置价值评判,以免被带有倾向性的评价结果所引导, 进而在理解之前就谴责或批评幼儿。那会截断理解的通路, 使原有的师幼关系变得疏远。当然,这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或错误视而不见,更不是放弃正确的价值判断去纵容幼儿,而是教师要先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需要、行为逻辑和行为所伴随的情绪,再有针对性地回应幼儿,并引导幼儿主动改正错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求, 不考虑幼儿需求与行为的合理性和教育的要求,那会反过来助长幼儿的自私或贪婪,让幼儿的同理心变得迟钝或失去作用。例如,在引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冲突双方回忆冲突的发生过程,表达各自的需求,请幼儿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教师的评价与期待。如果不听幼儿的表达和评价,教师很难做到正确理解和有针对性地回应。如果教师在理解幼儿之后对幼儿的行为过失不置可否,幼儿就可能不在意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后续还会将错误的交往方式视为理所当然。
第二,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有意识地培育幼儿的同理心, 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幼儿学会倾听、理解和回应他人。运用同理心的第一步是倾听他人的心声。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倾听幼儿的心声,并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最好的做法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倾听他人的想法。倾听需要集中注意力,放下其他事务,排除其他干扰。同时,倾听者要以被倾听者为中心, 让被倾听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教师在幼儿园中可组织幼儿多开展谈话活动,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谈话,给幼儿更多的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的机会。例如,教师在每天的过渡环节或游戏时间可以邀请两到三名幼儿一起聊天,请幼儿聊聊最近有哪些开心的事情或不开心的事情,每个幼儿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幼儿都和教师一起全身心地倾听他人的经历。
运用同理心的第二步是理解他人。个体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实现这点需要个体平等对待他人,且对他人的经历和体验做出自主判断,避免被偏见、权威所影响。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平等对待所有幼儿, 做到不形成偏见,更不排斥或远离个别幼儿。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养成平等待人的态度,以及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他人。同时,理解他人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并能够发现自己和他人体验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缺乏,理解他人常需要实际体验。例如, 要理解农民种粮的辛苦,教师组织幼儿坚持每天到幼儿园种植园劳动,种植和收获一批粮食。要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 教师请幼儿在衣服里装一个小抱枕,完成一天里的各项生活和活动,进而比较分析有无小抱枕的条件下活动感受的差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解都要建立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文学和艺术作品能够为幼儿的社会理解提供丰富的支持。目前, 专门的同理心主题的绘本在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除此之外,大量的绘本、动画片和儿童电影含有各种社会信息, 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运用同理心的第三步是尽可能给他人所需要的回应,而不是自己认为合适的回应。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对幼儿的理解式回应会给幼儿示范,引导幼儿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回应。要扩展幼儿的同理心,教师就应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回应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看到自己的同理心所带来的积极效用。这样幼儿会自觉地维护和运用自己的同理心。
第三,教师应将幼儿园创设为幼儿生活与交往的空间, 增进幼儿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联系,为幼儿提供同理心发挥作用的机会。如果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 我”和“ 他人”的区分与联系,同理心也就无从存在。如果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较远,同理心的效用就十分微弱。因为我们无法近距离地关注他人,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理解他人,也无法判断自己该以何种方式回应才是被需要的。在多次的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建立了亲近关系的话,幼儿会更容易调用同理心来与他人互动。随着幼儿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与他人关系的拉近,幼儿的同理心也会得到扩展和增强。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呢?一方面,这需要教师将高度组织化的幼儿园生活解构,设置整段的活动时间与弹性的生活安排,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机会,并鼓励和支持幼儿同伴交往。另一方面,教师应打破幼儿活动的班级界限和园所界限,引导幼儿与园内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建立更频繁的联系,给幼儿体验他人生活的机会,增进幼儿对社会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