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
大4班
放养式教育指让孩子在宽松环境中成长,接触自然、社会并接受锻炼,有别于应试教育。
如今不少年轻父母推崇,认为孩子压力大,童年应肆无忌惮才是爱。
但这也可能是部分家长懒惰的借口,不高质量陪伴却拿此当挡箭牌。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放养教育?
“放养”不是任由孩子野蛮生长
事实上,我们奉为榜样的优秀人物,其父母培养时更注重让他们理解和遵守规则、养成好习惯。
例如,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孩子教育方面,堪称美国精英教育的楷模。他给孩子订立了九条家规,告知孩子:“无规矩不成方圆”,该遵循的就得遵循,不能只因你是孩子就逃避。
央视知名主持人董卿,自幼接受的便是父亲的“魔鬼”式教育。7岁起就做家务,不准照镜子,不允许她把时间用于装扮自己。只要求她阅读,大量读书,看不懂的古文古诗就抄写、诵读,并长期坚持,还要每日早起跑步。
尽管父亲的教育方式严厉且令人难以接受,但却陪她熬过了工作后一年又一年的烦恼与痛苦,使她养成了阅读和坚持的良好习惯,最终成就了她。
在我们的同龄人里,能够一直保持优秀的人,他们父母对其的教育,向来都不是放纵孩子、任由孩子自由生长的放养模式,而是亲力亲为。经过必要的刻意培育,一面挖掘他们自身的长处加以引导,一面教导他们遵守社会运行的法则,适应社会。
这世上,从来都不存在“免费的午餐”,你在孩子教育上懈怠,回馈给你的,只会是懈怠后的恶果。而倘若你能用心陪伴他们成长,给予他们以及身为父母的自己的,将会是更多的幸福。
关于放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放养教育本身并无过错,你可以对孩子实施放养教育,然而必须把握恰当的尺度,设定边界和规矩。
倘若您期望孩子愈发优秀,就不能一味地放手,任由孩子释放天性,而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会孩子懂得并理解规则,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
让孩子理解规则,是引领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步,亦是教导他们保护自身的关键一步。
好比告知孩子,在马路上不能随意打闹嬉戏,由于车流量大,车速又快,任性玩耍极易被车撞到。为保障自身安全,行走在马路上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此人和车方能在马路上和谐共处。
规则教育也是培育敬畏之心的教育。
孩子起初是毫无敬畏之心的,例如他们只知晓火能用于做饭,却不明白玩火十分危险,失控的火破坏力极强危害极大。
孩子们喜欢可爱的小动物,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小动物,有时会肆意踢打,倘若不教导孩子敬畏生命,孩子或许会成长为危害社会之人。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意识到分寸感和界限感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耍,有时会抵触一些好习惯。然而,一旦好习惯得以养成,对于孩子而言,将会是一生受用的财富。
比如学会长久坚持,这对孩子极其重要。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此项目对不同领域和行业里众多杰出人物的童年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杰出人物在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避免他们半途而废。
所以,哪有什么所谓的放养教育,不过是部分父母为偷懒所找的借口罢了。
教会孩子懂得分寸感和界限感至关重要,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各自的安全领域。
期望孩子快乐的父母们,应当先让孩子改正自身的缺点,养成良好习惯,明确分寸和界限。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如果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我们要去改的应该是原件。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
卢梭曾言,世间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自己就要做到什么样。
倘若你无法做到“放思维、养习惯”的张弛有度,那倒不如实实在在地教导孩子,给予他们高品质的陪伴,莫要以名义上的陪伴来替代。
别再为自身的慵懒寻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你务必要成为“行动上的巨人”。
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
但想要养出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才能让孩子平安幸福地长大。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最终受益的才是孩子。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