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4班教育知识:激励,教育中的点睛一笔(23~24上)

作者: 时间:2023-12-01 点击数:

理解激励性评价,要从激励和评价两个关键词来解读。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勉励,家长的激励性评价就是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为激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孩子进行的言语、非言语的反馈行为。为帮助家长准确把握激励性评价,以下分享其五个方面的特点。

激发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由孩子对某事的兴趣、好奇心、参与度、做出贡献的渴望等构成,表现为迎接挑战、坚持。外在动机则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奖励所做的努力。比如,“你如果听话就给你买个玩具”,为得到玩具,孩子压抑自己而听话,而不是前面案例中孩子因妈妈的激励而变得更自信,对画画更有兴趣,认为自己是小画家。

注重评价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的努力、坚持、不放弃、探索、尝试等都属于过程。注重结果则可能漠视过程中呈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品质,更在乎事情是否做成,以及天赋等与生俱来的品质。家长不是评价孩子聪明,而是评价孩子努力认真,鼓励他关注努力的过程。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曾研究了激励与表扬的区别,指出激励就是赞赏儿童的学习过程,比如,“你很努力、很认真”;表扬就是赞赏结果,比如“你很棒、很聪明”,结果发现,得到激励这一组的儿童在第二个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中,表现得积极认真,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得到表扬的儿童则不愿去尝试,唯恐影响到别人对自己“聪明”的评价。

激励进步而不是优秀

进步是与之前比较有了突破,优秀则倾向于横向对比,以结果为重。比如,在亲子阅读《狐狸与乌鸦》中,4岁8个月的儿子在回答爸爸提出的“乌鸦嘴里的肉为何掉下来”时,儿子说:“因为它没有固定住。”这时爸爸惊讶地说:“哇!固定!你想到了‘固定’这个词!‘咬’也有固定的意思,你会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爸爸激励了儿子“会使用不同的词”这一进步的瞬间,而不是简单地以“太棒了、太聪明了”这样的方式评价。

激励自信而不是自满

自信与自我效能感直接相关,就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某事的判断。自满则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已有成果、已有成绩。比如,孩子学会了用绳子打结后,能进行各种组合创造,这时爸爸反馈说:“你会打结了!可以有更多创造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爸爸的评价总结,清晰地知道了自己对“打结”这件事是可以胜任的,也就实现了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如果爸爸只是说:“哇!比妹妹厉害!”“太聪明了!比你同学能干!”反而会助长孩子的自满心理。

激励发展而不是停滞

德韦克教授研究发现,有这样两种思维模式,一种会让人不断努力进步,叫成长型思维;另一种让人形成种种刻板印象,影响持续发展,叫固定型思维。家长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才能不断激励孩子成长,比如,孩子在妈妈“越来越能干”的鼓励下,在生活自理方面变得越来越强。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