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是否在为孩子常常出汗、弄湿衣被烦恼呢?出汗,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孩子身体出了问题后发出的信号。
有大量出汗现象孩子的家长们,首先要搞清自家孩子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生理性的出汗,往往是由于孩子运动量大,新陈代谢迅速,产热多,神经调节系统相对不完善,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而引起的。分辨方法很简单,家长们要细心观察,如果孩子一入睡就满头大汗,但只发生在入睡最初1小时之内,到了下半夜则很少出汗,这种情况多数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分担心。
病理性出汗就完全不同,它是在孩子安静状态下出现的现象。病理性出汗大多是由以下三种情况引起的:
⒈有些孩子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患佝偻病的孩子中尤其多见。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骨骼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除了骨骼问题和多汗,佝偻病往往伴随着其他一些较为明显的症状,如“枕秃”——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家长们需要仔细观察,判断孩子是否存在上述状况。
⒉假如孩子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消瘦、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此外,心脏病、糖尿病(低血糖时)等,也会使孩子因身体内在的压力,交感神经始终处在紧张状态,出现“夜睡盗汗”或是“手脚出冷汗”的现象。若怀疑孩子出汗属于此类原因,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诊所或医院检查。
⒊还有一类多汗的孩子属于体质虚弱,免疫力不够强大,即中医所说的“表虚不固”,这些孩子往往头和肩部特别多汗,脸色比较苍白,手脚也会比较冰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汗出过多,会导致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流失,电解质失衡,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出汗过多的孩子,有的会出现面色苍白、夜哭、大便干结、食欲下降、精神不好、睡眠多梦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容易感冒等问题,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千万不要小视孩子多汗。
对于孩子生理性多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比如,对孩子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应给予控制,防止孩子因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卧室温度要控制在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不要给孩子穿着过多衣物。
孩子出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孩子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孩子,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