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1班保育知识:传染病防控之呼吸道传染病(24-25下)

作者: 时间:2025-05-07 点击数: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麻疹、水痘等传染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如何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少数(天花、白喉、猩红热等)亦可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吸、咳嗽、喷嚏时将带有细菌或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易感的人随呼吸吸入或接触等方式感染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就会发病。不管是病毒引起的或是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预防最重要。

二、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⒈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新冠、流腮、麻疹、流感、流脑、风疹、水痘、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环境清洁卫生,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不流通的封闭空间。

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把病毒隔绝在外。

⒋勤洗手。随身携带旅行洗手液。

⒌加强锻炼均衡营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多喝水,充足休息,增强个人免疫力。

⒍及时就医避免延误。如有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规范佩戴口罩并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检查治疗。

三、幼儿园及校园等公共场所注意事项

⒈增强体质: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⒉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质量较差的场所,如游乐场、电影院等。

⒊补充水分:及时补充水分,让鼻黏膜、口腔黏膜保持湿润,有效抵御病毒入侵。同时还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⒋及时处理: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预防防止交叉感染。

四、学校、托幼机构如何做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是每学年开学后应即组织校医、园医或兼职保健员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二是落实晨检制度,发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的学生和幼儿,立即电话通知其家长领返回家,尽早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制度。三是加强各类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场所(如教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保育室、宿舍、教研室)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定期开展大扫除和预防性消毒。如配备校车,应保持校车卫生清洁;校车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密闭的空调车应开启通风装置;定期对校车的门把手、座位、扶手、车厢地面等进行消毒。四是加强师生健康知识教育,提高防病意识。提倡教职工和学生不带病上班上课。五是落实手部卫生,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托幼机构由保育员每日落实幼儿勤洗手,推行六步洗手法。六是发现相应传染病可疑病例异常增多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