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包括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
自 2021 年至今,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实施三年。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份直接涉及幼小衔接的政策文件,为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指明了方向。
其中,《指导意见》所附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入学准备指导要点》)对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强调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在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注重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准备。
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入学准备教育?为此,我们将围绕“入学准备”展开一系列话题讨论,希望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入学准备的内涵,获得更为科学的支持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方法。
刚开学,几个一年级的孩子就遇到了“小麻烦”——
老师提醒大家:“明天有美术课,要带好蜡笔。”可是,第二天美术课时,昕昕发现自己全然忘记了这件事。
老师请孩子们回家后熟读当天学的课文,小米却误以为要背出来,哭着对爸爸说:“我记不住,怎么办?”
做作业时,文文频繁地向妈妈“搬救兵”:“这个字怎么念呀”“答案是这个吗”“这题我不会,你来帮我做吧”……
这些入学“不适应”的情况反映了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认识不清晰,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信心。这些都是孩子任务意识薄弱的表现。
任务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指定工作或任务的意识或倾向性。《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任务意识”是孩子入学“社会准备”的发展目标之一,“具备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要求,逐步做到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可见,培养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是入学准备的重要一环。
小心任务意识培养的“雷区”
★“包办”孩子的任务
开学初,老师发了新的《幼儿成长手册》,请孩子回家后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装饰扉页,并用“画语”进行自我介绍。
佳佳妈妈心想:佳佳不擅长画画,这个手册是要珍藏的,总得拿得出手吧。等佳佳入睡后,妈妈打开手机,搜索到心仪的卡通图案,描摹、装饰,独自忙到了深夜。看着自己的“作品”,妈妈心满意足,心想:这次佳佳一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为了让孩子的“作业”得到好评,家长“大包大揽”的情况屡见不鲜,但这样做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其实,孩子才是承担任务的主体,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那么家长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避免直接干预或只关注结果。
★布置任务的“指令”单一
周末,妈妈把可可的玩具拿出来洗晒。清理结束后,妈妈请可可帮忙把玩具收起。可可仿佛没听见似的,继续自顾自地玩,还把玩具都堆在地上。妈妈再次大声提醒可可:“快点收玩具呀,不要再玩了。”可可噘着嘴说:“但是我不会收。”妈妈有点生气:“再不收,我就要把你的玩具扔掉啦!”
收拾玩具、整理房间等任务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如果家长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指令提醒,就很难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得孩子被动参与任务,更无法激发任务意识。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玩具箱,和孩子玩“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或进行收玩具比赛等,让孩子感受到整理与收纳也是一种游戏。对于大年龄的孩子,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玩具标签,引导孩子根据标签摆放玩具,提高孩子整理、收纳的兴趣。
★布置的任务太难
元宵节,爸爸邀请奕奕一起做灯笼。剪竹签的任务对奕奕来说太难,他只能袖手旁观;使用热胶枪时,由于操作不熟练,拉丝总是粘在奕奕的手上,惹得他皱着眉头不停地甩手;糊灯笼是个精细活,纸张的测量、裁剪、粘贴都比较复杂,奕奕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最后,灯笼还没做完,奕奕就被其他玩具吸引,跑开了。
爸爸给奕奕布置任务时没有把握好任务的难易程度,导致奕奕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来完成任务。培养任务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任务意识的培养目标之外,家长也可以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园最近实施的主题活动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以他喜欢的方式来布置任务。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中提到了任务意识的两个具体表现,其一“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能向家长清晰地转述并主动去做”;其二“能自觉、独立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显然,要从理解任务到自觉、独立地完成任务,需要孩子不仅对任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更应有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毅力。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逐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呢?
★ 结合孩子的兴趣设置任务
最近,欢欢对汽车特别着迷,他和爸爸相约周末去参观汽车博物馆。周五晚上,爸爸请欢欢先制作一份参观地图。他们一起浏览了汽车博物馆的官网和社交平台上的游览攻略,欢欢了解了各个楼层的展馆内容,找到儿童汽车乐园、餐厅等,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方位和参观的顺序。第二天,欢欢带着手绘的地图开开心心地和爸爸一起踏上了参观的旅程。
兴趣是强大的内驱力。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促使其自觉地投入时间、精力和热情,主动探究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样的过程既有趣又有效。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安排任务前,可以留意孩子喜欢看的书籍类型或关注的热点话题,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化为任务。
★ 鼓励孩子制订“任务计划”
五一劳动节,爸爸妈妈和思源一起商量制订家庭值日计划。他们一起回顾了幼儿园里的值日生工作,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感受,由此讨论可以做的家务劳动,如扫地、叠衣服、分发碗筷、给植物浇水等,并商量决定每个人的任务量。随后,妈妈请思源画了“一周安排”任务计划表贴在墙上。对照着计划表,思源每天按时完成自己的值日生工作,还会督促爸爸妈妈做家务。
怎么让孩子不用别人提醒就记住自己的任务?思源爸爸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孩子一起探讨任务的内容并制订计划,请孩子用简单的图示或符号记录任务,这样做将原本抽象的任务变得形象化,便于孩子理解任务的内容,同时记住自己的任务,初步形成任务的概念。
★让孩子承担真实的角色
在孩子喜爱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的角色包含着不同的任务行为,如小厨师要依据菜单制作美食,小医生要为病人看病、开药,快递员要及时“送货上门”等。随着孩子的成长,爸爸妈妈可以让其在生活中承担真实的角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孩子任务意识的发展。
例如,请孩子做一回“小当家”,为下周需要的食物、生活用品等制订采购任务,并带着孩子一起外出采购或在网上购物,收到物品后再核对物品的内容与数量;让孩子当“小动物饲养员”,负责照料小动物的饮食起居,如为小动物准备食物、喂食喂水、清洁等;二胎家庭中,爸爸妈妈可以提醒大宝“你是‘老大’”,让大宝积极参与照顾二宝的任务,如给二宝唱歌、为二宝搅拌食物、和二宝做游戏等。
★分享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
在布置任务前或完成任务后,家长可以用奖励小礼品、点赞、打卡、拍照片等方式进行积极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对孩子来说,完成任务的过程体验比结果更具价值,因此,在复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曾遇到的困难,如“做灯笼时,刚开始我们用了蜡烛,却发现竹签承受不了蜡烛的热量,幸好我们及时改用了灯珠,避免竹签被烫坏”,让孩子为自己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