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3班教育知识:孩子的学习要用好“身体”这个宝藏(25-26上)

作者:吴烨 时间:2025-09-16 点击数:

人人都有独特的感官优势通道和认知倾向

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由于生理差异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身体感官接受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大脑组织加工信息的方式也会不同,可能存在优势通道,在认知上会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眼睛看,看到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这属于视觉型认知倾向;有的孩子喜欢听和说,听到的东西更容易理解,说出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这属于听觉型认知倾向;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和身体运动,亲身实践过的才印象深刻,这属于动觉型认知倾向;有的孩子则还没有发现明显的感官优势,可能属于均衡型认知倾向。

读到这里,家长眼前可能会浮现出孩子平日的一些表现加以对照。比如给孩子读绘本时,孩子不能安静地听,会动来动去,讲到小兔跳,他就要站起来跳,讲到蝴蝶飞,他就会学蝴蝶飞。这就反映孩子在通过动觉进行信息加工,深度体验故事内容。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不专心的表现,强令他乖乖坐着不动,就会阻断孩子的感官体验,不利于大脑的信息加工,还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降低对阅读的兴趣。

多动手能开发大脑

您的孩子平日里会做很多他力所能及的事吗?比如穿衣、吃饭、洗脸、收拾玩具、浇花、擦桌子等。如果你以为这些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或嫌他磨蹭、做不好而一代了之,那么,很遗憾,你剥夺了孩子锻炼大脑的机会。这不仅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认知水平。

人的躯体各部分在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分布上均有所对应,但这种对应并不是按躯体面积大小而定的,而是依据在机能上的重要和应用程度而定。越重要的部分,功能区就越大。比如手臂、躯干占了身体很大一部分,但它们对应的大脑皮质区却不多,而手部则占了很大区域,反映了手部运动对大脑机能的重要性。

孩子通过身体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要让手产生动作,大脑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学前儿童,一定要在感官、大脑,以及双手和身体之间产生协作,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运动序列,才能形成熟练的、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活动。比如,进行编织、打结、穿珠、握笔涂鸦,完成拧开水壶盖——端起来倒水——拧上水壶盖等一系列动作,都需要大脑在感官信息刺激下产生神经联结,并与手部肌肉进行高度整合与协调合作。当然,这样的协调动作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和练习基础上的,所谓熟才能生巧,手巧才能心灵。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