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养育孩子的父母,无论自身的社会地位与文化程度如何,都一定会遇到孩子耍脾气的时刻。这与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以及孩子是否掌握人类社会较为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关。
一、孩子为什么难以控制情绪
(一)孩子的情绪脑与情绪烦恼比起成人,孩子之所以更难控制情绪,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情绪脑对应的脑系统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边界位置,其生理结构主要包括下丘脑、海马体和杏仁核。其中,杏仁核主管情绪,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人的情绪,它类似于大脑的“保安”,当我们感受到外界的威胁或各种不如意时,情绪脑就会迅速启动并做出反应。理智脑所对应的脑系统为额叶系统,额叶是大脑的“司令部”,它是人脑最重要最高级的功能区,但它的发育却最晚,成熟也最晚。虽然情绪脑中的杏仁核主掌人的情绪,但人能否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却主要取决于理智脑中的额叶能力,或者说取决于额叶能否控制杏仁核。如果额叶能够控制杏仁核,那么孩子的行动就会经过大脑的反应与思考,孩子的行为会较为“理智”。如果额叶不能控制杏仁核,那么信息就会直接从刺激源经过丘脑直达杏仁核,孩子的行为就会直接受制于杏仁核,从而表现出情绪风暴。在了解杏仁核的生理反应机制后,成人如果想要帮助孩子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要么运用成人的智慧与能力去协助孩子运用额叶功能,让理智脑能正常运转;要么直接“充当”孩子的额叶功能,帮助孩子控制好他们的情绪和冲动。
(二)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情绪劫持人是生物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并存的个体。孩子的情绪表达既受制于大脑的成熟,也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决定了孩子是常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是常常被情绪劫持。《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一书主要将孩子的心理需要划分为三大类:指向自我稳定性、指向他人以及指向环境的关键心理需要。其中,第一类心理需要主要包括对爱与安全以及对归属感的需要。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孩子倾向于安全而非恐惧的状态;孩子喜欢归属于某个地方与群体,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成就的以及被人需要的。第二类心理需要主要包括对独占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以及对幽默感的需要。孩子需要得到他人的接纳、认可与赞扬;孩子喜欢和好玩的人一起玩,也喜欢让事情变得好玩;孩子既喜欢助人与分享,也需要独占事物,把他人“排斥”在外,维护自己的“国王”地位。第三类心理需要则包括对秩序感、新体验以及重复的需要。孩子喜欢把事物置于他们应属的位置,喜欢有秩序的环境;孩子喜欢环境中的新事物与新体验;当遇到喜欢的事情时,孩子喜欢重复体验。当以上三大类心理需要能得到适宜的满足时,孩子会发展出对自己的接纳、对他人的认可以及对环境的热爱,从而在与人与物互动的过程中表达出良好的情绪,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困惑甚至是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所表现出的每一种消极情绪表达都与深层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当不被允许看手机时,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被爱与关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有能力控制住看手机时长的自我认可感,孩子就容易陷入与成人的对抗中。反之,在被拒绝的过程中,孩子若能同时感受到大人的爱与担忧,以及自己有能力遵守时间约定,那么被拒绝的体验就会转化为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以及能够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的体验,从而避免被拒绝时的情绪劫持。当喜欢的贴纸被撕坏时,孩子会体验到自我被伤害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喜欢的东西几乎可以直接等同于他们本人,物品是他本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心爱的物品被破坏了几乎等同于他本人受到了侵犯。当孩子玩积木游戏,却总是拼搭不上时,孩子的成就感受到挑战,他内隐的预期,即自己有能力搭好一个作品却屡遭失败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情绪崩溃。在幼年期,孩子的情绪劫持反应与情绪崩溃表现都是非常正常且本能的反应,它首先应该得到成人的理解,其次才是成人善意且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二、如何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一)以积极的问题解决思维支持孩子启动理智脑虽然孩子无可避免地会发脾气,但是孩子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可塑的、可调节的、可优化的。知道了孩子的情绪脑与情绪烦恼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协助孩子启动理智脑,优化孩子的情绪反应方式。支持孩子使用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既能让孩子“直面”现实困境,又能让孩予以“任何问题都一定有解决办法”的心态处理事情。在使用问题解决策略的时候,成人要尽量配合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嬉戏与幽默的需要进行处理。比如喜欢的贴纸被撕坏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咦?我们的贴纸玩了变身游戏,不过它变身之后好像没有原来完整的样子好看。没关系,贴纸有麻烦,但我们一定有办法。贴纸知道我们小宝会画画,那么我们就给贴纸化妆吧,让它重新变成美丽的贴纸。”这样的引导话语重点在于引导孩子去关注贴纸坏了之后怎么办,我能有什么办法恢复贴纸的美丽。新的追求会刺激孩子去思考“我可以做什么”,从而避免孩子陷入情绪泥潭中。又比如积木总是拼搭不上,成人可以这样介入:“喂!积木刚给我打电话说它遇到麻烦了,它说它本来想变成城堡的,可是在搭建二楼的时候,它总是‘摔跤’。我们先停下来,先不着急搭,我们先来检查积木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是重心不稳吗?还是我们使用的积木形状不对?还是……没有关系,即使没有搭好,我们也有时间重新搭。”这些话语重在引导孩子去思考搭建过程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孩子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二)尽量在日常生活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在日常的养育生活中,尽量满足孩子对爱与安全、认可与赞扬以及对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稳定而健全的自我意识,即我是重要的,我是有能力的。满足孩子最日常最基本的需要,看似并不能直接解决孩子遇事发脾气的问题,但是它可以在总体上大大降低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与频率。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说以下这些话:“妈妈真的很喜欢你!”“妈妈和你在一起真开心!”“你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你真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你的小脑袋瓜总是有很多办法。”“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我们今天玩得很开心!”“你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小手不摸手机,给你点赞!”“有问题,没关系,我们一定可以解决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好孩子不会随便大哭大叫。”“谁都有难过的时候,难过完了,我们和难过说再见。”当孩子常常听家人说这些话时,孩子既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也能切实感受到家人对他的爱与关心。即便在遇到事情时,大人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关照孩子的心理需要,比如同样是看手机的问题,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小宝是一个好孩子,你可以遵守约定的时间,时间一到,你一定可以把手机还给妈妈。我相信你,相信你的小手,相信你的眼睛。”当收到一连串的信任时,孩子想做好孩子的本能倾向会帮助自身战胜对手机的欲望。
(三)借助情绪工具箱,助力孩子快速化解情绪人们劳动的时候会借助劳动工具提升劳动效率,在面对情绪时,也可以借助情绪工具提升情绪纾解的效率。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常见且有效的情绪小工具主要有吹“蜡烛”、情绪边界、情绪四色板、情绪纸牌。吹“蜡烛”的操作程序为:当孩子遇事直接炸毛的时候,成人立马喊停孩子的活动,并伸出五根手指,同时对孩子说:“现在我的五根手指是五根蜡烛,你肚子里现在有很多很多气,现在你鼓起小嘴巴把我的五根蜡烛全都吹灭,吹完了你就好了。”当孩子吹完手指蜡烛,情绪有所缓解时,结合使用情绪边界工具箱:给孩子限定一定的生气时间,可以设定为5分钟,也可以设定为走到某一个地点的时候就不再生气了,比如,如果从客厅走到厨房,当走到水池边时就停止生气,同时教孩子说“生气,再见!”。情绪四色板可以结合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使用,在平时和孩子练习给情绪涂颜色并进行分类管理,比如绿色代表开心、满足,可以继续行动;黄色代表过于兴奋,需要慢下来;红色代表很烦恼、很生气,需要立马停下来;蓝色代表难过的、悲伤的,需要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当孩子炸毛时,直接拿出红色板,喊停孩子的活动,让孩子转换频道,休整自己。情绪纸牌的具体操作为:在10张纸牌上各写一个有助于情绪流动的问题,比如讲一讲你感觉最生气/最糟糕的事情;拥抱一下你喜欢的人;过生日的时候想要什么礼物;讲一个笑话;说说你自己的优点,等等。每次请孩子随机抽一个问题,然后成人给孩子读纸牌上的问题,并由孩子回答。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成人也可以参与抽牌与回答环节,从而让孩子“看见”成人的情绪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