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1班保育知识:守护成长的每一步

作者:葛华雪 时间:2025-04-01 点击数:

幼儿保育知识:守护成长的每一步

幼儿保育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核心在于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科学的成长环境,同时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实践经验,本文从卫生保健、生活照护、心理引导、家园合作四方面阐述幼儿保育的关键要点。

一、卫生保健:筑牢健康防线

卫生保健是保育工作的基础,需贯穿日常每个细节。

⒈ 环境消毒:每日定时对活动室、睡眠区、玩具等进行紫外线或含氯消毒剂消毒,尤其注重门把手、水杯架等高频接触区域;餐具、毛巾需严格执行“一餐一消”“一人一巾”制度。

⒉ 疾病预防:定期监测幼儿体温与身体状况,发现传染病症状(如发热、皮疹)及时隔离并上报;通过儿歌、绘本引导幼儿掌握“七步洗手法”,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⒊体格锻炼:每日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设计钻爬、平衡木等游戏提升大肌肉群协调性;室内活动可加入手指操、串珠等精细动作训练,促进手眼协调能力。二、生活照护:培养自主能力

科学的生活照护需兼顾细致关怀与独立性培养。

⒈ 饮食管理:关注幼儿进餐习惯,纠正挑食行为(如用“小兔子爱吃胡萝卜”等趣味引导);提供适宜餐具,鼓励中班以上幼儿自主取餐、整理桌面,锻炼自理能力。

⒉ 睡眠照护:创设安静舒适的午睡环境,播放轻音乐帮助幼儿放松;观察睡姿,及时纠正蒙头睡等不良习惯;对入睡困难幼儿可轻拍背部或低声安抚,避免强制入睡。

⒊如厕指导:小班初期协助穿脱裤子,逐步过渡到口头提示;通过“我会自己来”等鼓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建立如厕自信,减少尿裤焦虑。

三、心理保育:呵护情感需求

幼儿心理发展需保育员以耐心与专业方法引导。

⒈情绪支持:接纳幼儿的哭闹、退缩等行为,用“我知道你很难过”共情代替否定;通过沙盘游戏、情绪卡片帮助幼儿识别和表达感受,如“红色卡片代表生气”。

⒉ 社交引导:在游戏中示范分享、轮流等社交技巧,如用“小火车要轮流过山洞”化解争抢玩具的冲突;对内向幼儿可通过角色扮演(如“小医生”“收银员”)增强互动意愿。

⒊ 规则建立:将规则融入情境化教学,如用“小椅子轻轻说话”提醒轻拿轻放;善用正向激励,对主动整理玩具的幼儿发放“小管家”贴纸,强化积极行为13。   四、家园共育:构建协同网络

保育成效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⒈ 日常沟通:通过家园联系册、班级群定期反馈幼儿饮食、睡眠情况;针对挑食、入睡困难等问题,与家长共同制定渐进式改善计划(如每周尝试一种新食材)。

⒉经验共享:开展家长沙龙,分享“家庭自理能力培养小妙招”(如用儿歌分解穿衣步骤);邀请家长参与“亲子种植角”“健康便当日”等活动,延伸保育教育场景。

⒊应急协作:建立疾病防控联动机制,幼儿请假时详细询问病因及症状;传染病高发期通过公众号推送家庭消毒指南,形成防控合力。

幼儿保育是一项融合科学与艺术的工作,既需要保育员掌握消毒流程、急救技能等专业知识,更需以爱心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保育策略。正如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言:“儿童是成人之师”,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个生命,才能在细微处见证成长的力量。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