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6班保育知识:秋季育儿保健小贴士

作者:黄雨嫣 时间:2025-09-15 点击数:

一场秋雨一层凉,秋雨绵绵秋意长!没有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没有冬天的严寒深沉。秋天就是秋天,一个多彩而又满怀收获的季节。

然而,立秋之后,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由于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和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不能及时调节体内和体外温度的突然变化,加上孩子的抵抗力本身就比成人要弱一些,极易受到各种传染病的侵袭。那么在季节交替之时,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病毒对孩子们的侵害呢?

一、幼儿常见传染病

⒈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见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溃疡,疼痛感明显。部分患者会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会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35岁的幼儿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成人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⑴勤洗手,讲卫生,纠正孩子咬手指的不良习惯;

⑵勤通风,病毒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性较差的公共场合;

⑶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如实告知班级老师。

⒉流行性感冒

主要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咳嗽、咽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等。

易感人群:

婴幼儿及老人,患流感后易并发肺部感染。

预防措施:

多饮水,多休息。从外面回来后可以清洗鼻子。注意通风,加强身体锻炼。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⒊秋季腹泻

秋季是肠道疾病(肠炎、腹泻)高发期,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主要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传染性强。

临床表现:

主要为呕吐、腹泻、发热、腹痛等。

预防措施: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要消毒,不要带孩子吃路边小摊的零食,生吃瓜果要洗净,教育孩子要勤洗手,不吮吸手指。腹泻流行期间不要与患儿接触,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患病了,要及时补充水份,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

二、为了更好地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家长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家里我们这样做:

⒈教育孩子在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从口入。

⒉引导孩子多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到无证照的摊贩处购买食物。

⒊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公共场合玩耍,避免接触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人员,减少被感染的几率。

⒋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⒌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一旦有发热、出疹等状况,及时就医,并如实告知班级老师。如果幼儿入园晨检时发现异常,积极配合晨检人员的安排。

⒍让孩子完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健康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提升身体免疫力!

三、秋季入园健康小知识

开学季,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入园生病期”其实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种表现,孩子既要适应新环境又要克服爸爸妈妈的分离焦虑,情绪的波动难免会导致身体不适。幼儿入园都有一个适应期,家长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一起渡过难关哦。

进入秋天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宝爸宝妈们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孩子的身体状况,提前做好各项预防保健。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祝愿每个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能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每一天。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