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家长都希望孩子尽快达到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掌握较难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当孩子表现出了低水平的行为能力时,家长往往难以接受,以至于忍不住责罚孩子。有位妈妈希望孩子快速算出“8+6等于几”,孩子却伸出手指头计算,妈妈见状便责怪孩子:“都大班了,还要掰着手指头数,你什么时候能一下子就算出来?”另有一位妈妈,想向大家展示近4岁的孩子数数到100的能力,可是在数到39、49……时,孩子频繁遇到障碍,妈妈就很尴尬地解释说:“平时能数过的,今天他心思肯定不在这。”还有位家长抱怨说:“别的小朋友都画得很好,画面丰富细节到位,可我家的却只会画可怜的火柴人。”此类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家长不接受孩子的现有能力水平,他们总认为孩子应该表现出更好的能力水平。但实际上,适合孩子能力水平的就是最好的。家长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接纳孩子的现有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进一步的支持。比如, 通过孩子的掰指头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并支持他的计算行为:孩子有运算能力,但依靠手指是他比较信赖的计算方式,或许可以在此基础上支持孩子运算能力有进一步发展,如用手指接着数、以5为单位按群计数,或借助手指练习凑10加减法,等等。对于逢9卡壳的数数行为,家长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孩子有时候能数到100,有时候又不能呢?如果家长愿意查阅早期数学领域的书籍,就可以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十进制的掌握上,并不是孩子调皮或不配合家长的态度问题。再比如,对于画面过于单调的孩子,家长可以思考,孩子愿意在画面上表现什么,是否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添画,等等。因此,当成人愿意细致地观察与琢磨孩子的实际行为表现时,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就会更有耐心和信心,也更能看见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并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给予孩子当前阶段最好的教育。同时,在此过程中,家长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及五大领域每一个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轨迹。如数学领域中数数技能的发展遵循着从唱数、点数到按群计数的发展轨迹,其中点数又分常规点数错误阶段(漏数、跳数、重复数等),对应点数,点数后能说出总数等阶段,按群计数则分为以2、5或10为单位的按群计数。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轨迹的主动了解与掌握,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并提供更适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