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一种传统美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乐于分享,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一味付出、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最后结果也不如意。
这是因为从小时候起,他们的父母只是强调要分享,却没有帮他们养成正确的分享概念。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为什么要教孩子分享以及如何正确教孩子学会分享。
一、为什么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得分享?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与人的社会认知发展是相关的。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在家里好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什么零食、玩具都是他一个人的,所以孩子大多是以“自我中心”的。
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从而使其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
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各年龄段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然后按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启发他们去观察、思考,作出决定。
二、如何正确教孩子分享?
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他们需要明白:他们不是世界中心。
在公共场所玩一些玩具,不能不顾其他小朋友是否在等着,不能一直占着。要交朋友,要和别人一起玩,分享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技能。但孩子学习分享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练习且多管齐下。
1.让孩子正确理解“分享”
与人分享,是人融入社会必须掌握的分寸。大多数父母都有传统观念:懂得与人分享是一种良好的美德,所以就教育孩子要与他人分享。的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分享,他也会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假如,你手上有个苹果,你会选择把它送给别人,自己默默委屈难过,还是选择一人一半共同享受大口吃苹果的快乐呢?
心理学家发现,偏重利他但不利己的孩子(也就是总是给予的孩子),成年后的自我价值感较低,自信程度也较低。
孩子成年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出人意料。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具备“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
心理安全是外在的,它需要一个人们彼此尊重的安全环境(这种尊重往往需要争取);心理自由是内在的,它使我们能够敞开思维,接受经验并使我们获得自我力量(这种能力更多是靠自我认可和评估,而不是别人给予)。
2、学会理解他人情绪
首先,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就要先激发他们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力。
有研究表明,如果鼓励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分享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孩子就会更慷慨;如果让孩子想象自己的自私会给其他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也会让孩子更愿意分享。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向孩子说明他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比如一个孩子想要你家孩子的玩具,你家孩子不愿意,家长就可以问一问他:“你觉得你要是不给玩具这个小朋友会是什么感受啊?”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觉察他人的情绪,比如跟孩子说:“你看,他看起来是不是有些伤心了啊?”这个过程中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开始思考“他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