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5班保育知识:疱疹性咽颊炎为什么要隔离

作者: 时间:2025-11-24 点击数:

一、这是什么病?认识“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颊炎,顾名思义,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宝宝的咽部、软腭、扁桃体等部位出现数个至数十个灰白色的疱疹或溃疡,周围伴有红晕。

它和手足口病是“表亲”: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症状有相似之处。但疱疹性咽颊炎的疱疹主要集中在咽颊部,而手足口病的疱疹除了口腔,还会出现在手、足、臀部等部位。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主攻“内部”,一个“内外兼修”。

高发人群:多见于6岁以下,尤其是1-3岁的婴幼儿。幼儿园、游乐场等儿童聚集场所是主要传播地点。

二、它是如何传播的?切断传染途径

疱疹性咽颊炎的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口途径:这是最主要的途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食物等经口传入。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散播。

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破溃后的液体,或被污染的物品。

因此,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室内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是预防的关键。

三、识别症状:它的“攻击”分几步?

疱疹性咽颊炎的病程通常遵循一个比较清晰的模式,家长可以据此判断:

第一阶段:突发高烧(潜伏期后)

通常有3-5天的潜伏期。之后宝宝会突然发烧,体温可达39℃甚至40℃,持续2-4天。

可能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时疱疹还未出现,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第二阶段:咽喉剧痛,出现疱疹

发烧1-2天后,宝宝的咽部开始出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随后疱疹会破溃,形成小溃疡。这是宝宝最痛苦的时期!因为口腔溃疡会导致剧烈的咽痛,从而出现:

拒绝进食、喝水:甚至连最喜欢的零食和奶都不吃。

流口水增多:因为吞咽疼痛,宝宝宁愿让口水流出来。

烦躁哭闹、睡眠不安:疼痛让宝宝非常不适。

可能伴有呕吐、腹痛。

第三阶段:恢复期

大约3-4天后,溃疡会逐渐愈合,疼痛感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宝宝的食欲和精神状态也会慢慢好转。

整个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四、家长如何科学应对与护理?

目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治疗的核心是对症支持,让宝宝舒服地靠自身免疫力战胜病毒。因此,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退热处理:缓解不适

当宝宝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应及时使用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或布洛芬(如美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请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交替使用需遵医嘱。

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宝宝的脖子、腋下、大腿根等部位,减少衣物,保持室内凉爽通风。

补水!补水!补水!——护理的重中之重

由于咽痛,宝宝极易脱水,这比发烧本身更危险。想办法让宝宝喝下液体是第一要务。

推荐饮品:

凉白开、冰棒、冰淇淋:低温有麻痹和镇痛效果,能显著缓解疼痛,鼓励宝宝吃一些。

流质/半流质食物:如放凉的米汤、稀粥、烂面条、酸奶、果泥等。避免过热、酸、辣、硬的食物刺激溃疡。

观察脱水迹象:如果宝宝连续4-6小时无尿、哭时眼泪少、前囟门或眼窝凹陷、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口腔护理与营养支持

饭后可以用温凉的淡盐水给宝宝轻轻漱口(如果宝宝会的话),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提供富有营养且易吞咽的食物,少食多餐。

休息与环境

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五、何时必须去看医生?

虽然大多数情况可在家护理,但出现以下警示信号时,请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体温持续超过39℃。

严重脱水迹象(如上文所述)。

精神极差:嗜睡、烦躁不安、惊厥(抽搐)、肢体抖动。

呼吸困难、心率增快。

病程超过一周仍无好转。

六、关于复发与预防

会复发吗? 很遗憾,会。因为导致该病的肠道病毒有多个型别,宝宝感染过一种后,只对该型别免疫,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而再次发病。

如何预防?

勤洗手:大人和宝宝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消毒玩具:对宝宝的玩具、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接触:疾病高发期,避免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锻炼。

总结一下:

疱疹性咽颊炎是个“纸老虎”,它会让宝宝在几天内非常难受,但只要家长心中有数,沉着应对,抓住退热和补水两个核心环节,给予宝宝充分的耐心和爱心,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康复。请记住,您科学的护理是宝宝最好的“良药”。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