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2班教育知识:处理亲子冲突的几个大原则

作者:沈燕 时间:2023-03-07 点击数:

有句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求不可能总是一样的,当需求不一致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冲突。有了冲突,吼叫当然无法解决问题,吼叫是本能,但和孩子相处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本能。当大人采取吼叫方式的时候,孩子内心的反抗情绪会被激活,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暗气暗憋也不能解决问题。情绪都是不能压抑的,一旦被压抑了,情绪就会变得像一股无名狂蹿的火。要不,积压到一定程度会集中爆发,杀伤力巨大。要不,情绪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迁怒”。那么当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的正当权益时,父母怎么办?

描述孩子带来的具体妨碍

描述要用“第一人称”,就是以“我”开头的表达方式,比如“我觉得”、“我认为”、“我的想法是”等。这样的表达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止大人一开始就带着情绪指责孩子。以“你”开头的表达,常常会让对方感觉到被责怪,被攻击,对方也会选择回击或者防御的手段,这会让双方都远离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面对一个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如果告诉对方“我觉得有点呛,很不舒服”,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主动把烟熄灭,因为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指责对方。相反,如果直接说“你这人还有没有公德心,不知道公共场所不能吸烟吗”,相信以这种对抗的方式进行沟通只会适得其反。同时,借用描述可以让对方看到事实真相,而不是被我们情绪加工过或者扭曲过。比如,大人昨天刚提醒了,结果孩子今天又忘了带盒饭回去。如果大人用类似的说法:你怎么忘性这么大。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妈妈发现你这星期已经是第二次忘带盒饭了。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大人和孩子都把焦点对准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有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大人造成了什么具体的妨碍,可以让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告诉孩子大人的真实感受,孩子就会像一个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他才会动一下,需要大人时刻提醒,这样无法培养出孩子真正的自律精神。比如我在房间写东西,一个小朋友猛的推门进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东西,你这样突然进来会吓我一跳,我很不喜欢。感受可以引起对方的共鸣,让对方能真切的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⒊大人要说出合理、具体的期望

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留学,有一次他问教他中国历史的老师,我都来了三年了,你怎么还说是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应该是五千零三年呀。我们中国人说话喜欢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比如:等我一会儿,马上来……究竟“一会儿”、“马上”是多长时间?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也就容易造成误解。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类似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很困扰,因为无法把握一个准确的“度”在哪里。通常情况下,只要亲子关系良好,走完这三步很多冲突基本都会化解。毕竟冲突让双方心里都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大家是双赢的。但仍然可能会存在特殊的情况,就是走完这三步,孩子如果还是不配合怎么办?

采取行动

大人要用实际行动帮孩子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如果正当权益被侵犯了,大人选择委屈自己,这等于是在误导孩子他的需求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别人的需求都不重要。这将为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埋下无穷的隐患。采取行动最好的方式是给孩子提供选择,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孩子的自尊。
    ⒌保持冷静的情绪

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肯定会有情绪,甚至会大哭大闹。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保持镇定。不要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负责产生负罪感或者内疚感,更不要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感染,对孩子大打出手。否则,父母的做法就不是在引导孩子,而是变成了报复孩子。孩子的需求没满足本身就不开心,如果父母还粗暴对待孩子,这会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在保持镇定的情况下,大人要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在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过程中,父母不用安慰孩子,而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为孩子递上一张用来擦眼泪的纸巾。安慰只会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觉自己更可怜。孩子需要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谐相处,那么当以后父母不在身边他再次遇到类似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被负面情绪所淹没。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⒍事后再次沟通

在孩子有情绪的情况下你跟他说什么他是听不进去的,心情好才能做的好。我们必须要等双方情绪都比较平稳的时候,再找一个机会,大家就刚才的事情再进行沟通。每一次犯错都应该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外在的经历都终将成为他自己内在的经验。把孩子吼一顿或者打骂一顿,这样做除了让孩子更恨父母以外,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帮助。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