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安全感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开始建立,年龄越小时,安全感的状态越重要,对人一生的影响也越大。 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的基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 心理学家把孩子的“安全感’称为人心里的免疫系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孩子的“安全感’虽然只是内心的一种情感状态,但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行为方式都有所影响:“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他们通常都是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甚至会经常担心自己会被拋弃,所以容易焦虑,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
一般说来,孩子0-3岁期间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如果能够给与孩子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 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
孩子的安全感,最初是通过妈妈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而建立的。也就是说,小婴儿时期宝宝有任何需要都会哭,如果妈妈听到宝宝的哭声便立刻有所反应,那么宝宝会认为自己是安全的,有人照料的。从此就开始逐步信任妈妈或者主要养育者,对他们产生依恋关系。 如果孩子饿时可以及时被喂饱,烦了可以及时得到安抚,各种需要能及时满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信阳光,人际关系良好,也就是说,他会形成高的自我价值。
如果妈妈或主要养育者,没有给孩子需求相应的反馈,宝宝就会觉得连最亲近的妈妈都无法信任,将来和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的交往也会有所影响,他们不知道怎么恰当地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对别人的行为无法预估,不知道怎么回应。所以,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步,就是要对他们的需求及时反馈。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稳定的生活环境。频繁搬家,或更换照料者,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感,经常更换幼儿园,难以融入新的集体,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提供一个稳定、 和谐的家庭环境,一种稳定的生长环境,是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重要内容。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天,是他们最大的依靠和保护,父母的接纳和鼓励,是对他们的爱和包容,也是让他们内在安全感建立的基础。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的时候,我们可以接纳并表示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这么做是安全的,自己的内在是合情合理、能够被接受的。让孩子在安心做真实自己的前提下,内心渴望得到满足,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