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零食向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暑期居家闲暇时间多,吃零食更几乎成为了宝贝们每天生活的“例行事项”,但家长们对此也有颇多担忧。那么,儿童零食到底该怎么选?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什么是“儿童零食”?
区别于普通零食,儿童零食(snack for children)是指适合3-12岁儿童食用的零食。
该阶段的零食产品与普通零食的区别主要在于: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物理安全性、化学安全性、生物安全性)方面要求不同。
“儿童零食”的6条“金标准”
⒈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具有一定危害,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同时增加成人心血管方面的患病几率。
⒉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
辐照是一种较常见的灭菌工艺,能延长产品保质期,如方便面蔬菜包。
辐照处理的食品虽然不会有放射性危害,但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造成营养素流失,不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
⒊少盐、少糖、少油
针对儿童健康饮食,该标准提出了少添加糖、盐、油的规定,并规定了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
⒋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儿童零食的食品添加剂指标向婴幼儿辅食标准看齐,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目前,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参考而设定的,并没有针对儿童制定添加剂限量标准。若儿童食用含有过多添加剂的食品,可能产生急、慢性中毒(当然这些都与最终摄入的剂量有关)。
⒌不能伤到小牙
考虑到孩子们吃零食会不会伤害到小牙齿,《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中还特别提出了产品物理层面食用安全性的感官要求,如规定产品的组织形态不能有明显尖锐突出物,产品的口感不伤牙等,目前其他食品标准没有针对儿童食用时的安全性有相关的感官标准。
包装结构的设计还需充分考虑儿童的安全性,在儿童使用过程中不应对其产生伤害,如割伤、误食等风险。
⒍强制标出过敏原
对奶类、海鲜等过敏的宝宝,家长选购零食时要留意标签标识安全性提醒,标准强制要求标示过敏原信息,以及醒目标注影响儿童食用过程中安全性的提示。
儿童吃零食,5个原则很关键
3-5岁正是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应在这个关键时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零食观”。
一般而言,孩子吃零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以口味和孩子的喜好选择零食,更多地要从营养角度补充正餐不足,让孩子少吃或不吃油炸、高糖、高盐的零食。
多选择新鲜易消化的奶类、水果和蔬菜给孩子当零食。
零食食用时间离正餐时间不低于1.5小时,每天不超过3次。
不喝含糖饮料,喝完后要漱口。
注意安全,不能边吃边玩,幼儿要避免豆类和坚果。对于6-12岁的孩子,可以在3-5岁儿童的零食安排基础上增加坚果类零食。
小贴士:
根据国家标准, “低能量”“低糖”“低脂”“低盐”标准分别为:
⑴低能量:能量小于等于170千焦(KJ)/100克(g);
⑵低糖:碳水化合物或者糖小于等于5克(g)/100克(g);
⑶低脂:脂肪小于等于3克(g)/100克(g);
⑷低盐:钠小于等于120毫克(mg)/100克(g),NRV < 5 %。,如果钠的参考摄入量 NRV %超过 30 %,就是高盐食品,少买少吃为妙。
选择安全且多样的零食,让孩子放心吃、尽情享;让这些健康又有益的美味,成为他们日后回忆满满的童年幸福“滋味”吧!